自1952年哈里·馬科維茲(Harry Markowitz)提出的有效前沿理論以來,這一模型便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通過分析各類可能的證券組合,幫助投資者構建更為高效的投資組合,並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
馬科維茲模型的根本宗旨在於通過選擇不同波動性(風險)的證券,以減少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而不僅僅是關注各證券的預期收益。
風險厭惡的投資者,顧名思義,對於資本的波動性有著更高的敏感度。他們希望在獲得合理回報的同時,降低潛在的虧損風險。馬科維茲理論提供一種合理的框架,使得風險厭惡的投資者能夠在不同風險水平之間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
在發展馬科維茲模型時,馬科維茲提出了幾個基本假設:
馬科維茲模型中的有效投資組合定義為,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可以獲得的最高預期回報。投資者在作出決策時會考慮以下幾點:
在相同的風險水平下,投資者會選擇回報更高的投資組合;而在相同的回報水平下,他們則會選擇風險更低的投資組合。
例如,在特定的風險水平下,存在多個投資組合可供選擇。馬科維茲模型幫助投資者理清這些選擇,並挑選出最適合他們自身風險偏好的投資組合。
除了確定有效組合外,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在選擇最佳組合時,還需要考慮自身的風險偏好。例如,某些投資者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弱,這使他們更傾向於選擇有效前沿左下方的投資組合,而較少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則可能選擇有效前沿的上端組合。
根據馬科維茲的理論,投資者的最佳組合可在有效前沿與其效用曲線的切點上發現,這一點標誌著他們能獲得的最高滿意度。
隨著無風險資產的引入,馬科維茲模型可進一步發展為資本市場線(CML),其反映了在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之間的權衡。這一發展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使得他們能夠在不同的風險水平下進行更加優化的選擇。
資本市場線的存在,使得所有的風險資產以及無風險資產之間的組合都有了更加明確的劃分,幫助風險厭惡的投資者更好地設計自己的投資組合。
儘管馬科維茲的有效前沿理論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價值,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模型對輸入參數的敏感性相對較高,這意味著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投資組合配置的顯著不同。
此外,該模型在處理投資組合規模較大或資產之間高度相關的情況時,可能會出現不穩定性。
因為對於不同投資者的特定需求和市場條件,馬科維茲模型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常常受到挑戰。
馬科維茲的有效前沿為風險厭惡的投資者提供了一種結構化的方法,以在多樣化的資產中尋找最佳的風險收益組合。儘管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對於追求均衡回報並控制風險的投資者而言,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這樣一個波動的市場環境中,投資者需要思考:在追求回報的同時,如何找到令自己最為滿意的風險水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