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1年,藝術家Elena Kucharik為美國賀卡公司American Greetings創作了色彩繽紛的Care Bears(護心小熊),這些可愛的小熊最初是用於賀卡的設計。幾年後,這些小熊轉變為毛絨玩具,並於1983年及1984年推出了兩部動畫電影《Care Bears in the Land Without Feelings》和《Care Bears Battle the Freeze Machine》。隨著Care Bears系列的流行,他們主導的電視劇《Care Bears》從1985年到1988年播放,而這一切的起源,卻是簡單的賀卡設計背後的創意思維。
每隻Care Bear都有不同的顏色和獨特的標誌,這些標誌代表著他們的性格。
Care Bears的家族中還有“Care Bear Cousins”,這些角色包括Brave Heart Lion、Cozy Heart Penguin和Lotsa Heart Elephant等,都是根據Care Bears的風格而創造的。這些角色的加入,豐富了Care Bear的宇宙,讓整個故事更加多元化。
最初,Care Bears的創作並不是為了設計玩具。Jack Chojnacki,Those Characters From Cleveland的共同總裁,於1981年首次將Care Bears展示給American Greetings和玩具公司Kenner的商業代表。據Chojnacki回憶當時的情景:“它具有很高的驚艷度。”這種“驚艷度”體現在了孩子們對這些角色的熱愛上,從而引發了整個玩具市場的興起。
在1982年9月24日,Care Bears系列正式在紐約市推出,結果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
隨著市場推廣的展開,Care Bears在1983年首次亮相,立即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那時候,市場在短時間內見證了近3千萬隻玩具的銷售。此外,Care Bears的周邊產品,包括書籍和動畫影像也隨之而來。1985年上映的《Care Bears Movie》更是成為了當時票房最高的非迪士尼動畫電影,足見其吸引力。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Care Bears的受歡迎程度不斷攀升,推出了多部續集和衍生作品,包含多部電影和電視劇。根據報導,僅在1983到1987年間,就售出了超過4000萬隻Care Bears玩具,而它們的品牌銷售額更是超過了20億美金。
“在Care Bears的每個角色中,都能找到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觀,這不僅僅是對兒童的娛樂,也是對人性善良的呼喚。”
進入1990年代後,Care Bears經歷了幾次淡出與重啟。然而,這些毛絨小熊始終未曾被遺忘。在1991年和2002年的重啟中,品牌通過全新的設計和故事情節吸引了新一代的粉絲。最新的2019年版本《Care Bears: Unlock the Magic》,再次展現了Care Bears的創意活力,並在全新設定的Silver Lining世界中打入新的角色,進一步擴大其宇宙。
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啟,都帶來了不同世代的粉絲,且這也成功地將Care Bears傳承了下來。這個品牌不僅僅是一個玩具或卡通,它代表著情感與善良的價值,是一代又一代孩子們心中的「守護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Care Bears的故事一直在演變,這些小熊所代表的情感與價值觀也在不斷地被傳遞與更新。在當今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Care Bears是否能繼續吸引我們的關注與愛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