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特效技術在電影與動畫的應用中逐漸發展出與眾不同的風格。變形(morphing)作為其中一項特效技術,可以實現一個形象或圖像無縫轉換成另一個形象,這種技術的使用讓觀眾在視覺上感受到震撼。
變形技術最初的應用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當時許多數位變形的實現已經顯示出其潛力。
在數位變形技術出現之前,許多影像變換的手法已經逐漸形成。例如,從16世紀末開始,Tabula scalata技術便是將兩幅圖畫分開並利用矯曲的表面,當從特定角度觀看時,便可以看到不同的圖畫。
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法國的影影戲表演者在1790年時便利用金屬影像,通過關節變化將年輕女性的面孔變換為女巫。19世紀的魔燈滑稽劇也展示了類似的圖像轉換,觀眾看到的早已不再是單一立場的呈現。
在動畫領域,變形效果早在電影誕生之前就已有所應用,Joseph Plateau的影像裝置中展現了女性頭部變身為女巫的情景。
進入數位時代後,電腦技術不斷進步使變形效果得以更真實的呈現。透過在圖像上標示對應的點,利用計算來變形和淡化兩幅圖像。Beier和Neely的算法便是用於這種圖像轉換的有效工具。
早在1986年,Omnibus便創造了一部動畫廣告,展示了一瓶Tide洗衣精平滑地變形為美國的形狀。此外,電影《Flight of the Navigator》的特效技術也運用了數位變形,使得觀眾得以見識到太空船的形狀變換。
如同在1991年,邁克爾·傑克森的音樂視頻《Black or White》及電影《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都突顯了數位變形技術的運用。
隨着數位變形技術的普及,許多電影製作人和音樂視頻導演逐漸採用這項技術。許多軟體如Elastic Reality和After Effects都支持變形特效的實現,並且提升了效果的自然度和流暢度。
目前,變形技術也應用於字體設計中,設計者可以利用變形的方式生成不同字體風格間的平衡,讓字體的變化更加豐富。隨著技術的進步,變形效果不再是一種新奇的技術,而是設計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是否曾想過,未來的變形技術會帶來什麼樣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