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指揮部設計了一項改變戰爭面貌的技術——H2S雷達系統。這是一套首創的空中地面掃描雷達系統,旨在實現在夜間和惡劣天氣下的精準轟炸。透過這項技術,轟炸機可以在超出傳統無線導航器具範圍的情況下進行攻擊,為盟軍提供了重大的戰術優勢。
在1941年3月,對於一種基於9.1厘米波長的早期航空攔截雷達的實驗發現,不同物體的雷達回波簽名各不相同。這項發現促使科研人員開始發展H2S系統,實現空中對地圖像的獲取和識別。在1943年初,H2S Mk. I和Mk. II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並迅速改變了轟炸機的座標定位和攻擊方式。
「H2S系統允許飛行員在可視距離以外進行精確轟炸,這對於戰爭的進行至關重要。」
1943年2月2日至3日期間,H2S系統在一次任務中被德國截獲,引發了Luftwaffe的恐慌。德軍迅速研發出FuG 350 Naxos雷達探測器,使其夜間戰鬥機能夠追蹤H2S發出的信號。然而,即便面對這樣的挑戰,H2S系統仍然持續使用,並在隨後的作戰中證明了其可靠性和效用。
「早期的計算顯示,自從引入Naxos後,實際損失量反而低於之前的時期。」
隨著H2S Mk. III的研發,系統在精度和操作範圍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1943年,H2S Mk. III以X波段(3厘米)的技術問世並獲得美方H2X系統的同行推廣。這項技術不僅在誤打誤撞中成立,更是在戰術上改變了轟炸機的作戰方式,使飛行器能在即使是繁忙城市的上空,也能依賴H2S精準轟炸。
H2S系統的主要貢獻在於它不僅在夜間或惡劣天氣下提供可靠的導航解決方案,也為轟炸機在城市中精準打擊敵方目標提供基礎。在德國城市漢堡的轟炸中,H2S系統的使用顯示出其不容小覷的威力。在不久後的攻擊中,數以千計的平民喪生,城市重創,這些都源於技術的獲取與應用。
「儘管面對來自敵方的監視與破解,H2S系統在多種環境下展示了其無與倫比的適應能力。」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H2S的各個型號相繼問世,並最終演變成為1950年代的Mk. IX型,這一型號為英國的V轟炸機編隊及其他飛機提供服務。從1982年福克蘭戰爭中的最後一次作戰使用來看,H2S系統的歷史足足延續了半個世紀。
至於H2S這個名稱的由來,則帶有一絲幽默和創意。一開始,這個雷達系統的代號是「BN」代表「盲導航」,但其後因為與氫硫化物H2S的化學配方相關,成為了H2S,甚至有些說法認為這是對其氣味的指涉。在當時的緊張背景下,這樣的命名透露出先進科技背後人性的幽默感。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H2S系統已不再單一地依賴其先進的科技,而是平衡了科技與人性,為未來戰爭的資訊化、精準化打下了基礎。最後,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在面對戰爭的敵人時,有了更可靠的選擇,那麼,這種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科技,將如何繼續塑造未來的戰爭策略與道德底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