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科技的進步往往決定著戰爭的走向。其中,H2S雷達系統的出現,無疑是助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在黑暗中導航的一個重要突破。H2S雷達系統是首個空中地面掃描雷達系統,對於夜間及惡劣天氣的轟炸任務來說,無疑具備了劃時代的意義。
H2S雷達可以在多達350公里的範圍內精確識別地面目標,這遠超過當時的無線電導航輔助系統。
自1943年起,H2S系統的正式投入使用,讓英國空軍能夠在任何天候條件下進行精確打擊。它的發展始於1941年,當時通過實驗發現不同物體有不同的雷達回波信號,這使得飛機能夠透過雷達在夜空中導航,確認地面標誌和目標。最初的H2S樣機於1942年進行了實驗,結果顯示,雷達能夠製作出飛機下方區域的地圖。
最初的H2S雷達系統被稱為BN(Blind Navigation),不久便改為H2S,這一名稱的由來至今仍存在爭議。有人說它代表了“Height to Slope”,也有人認為其意義為“Home Sweet Home”。此外,有趣的是,這個名稱還與氫硫酸鹽(H2S)相關,因為發明者們發現,將雷達指向地面,能開創出用於地面追蹤的新用途,這種“臭氣”源於他們早期思考的不足。
1943年,當H2S的分辨率不足以應對大城市的掃描時,H2S Mk. III的研發隨之展開。
H2S的開發背景,必須追溯至英國皇家空軍在二戰最初的夜間轟炸任務。然而,根據《巴特報告》(Butt Report),大多數炸彈並沒有精確落在目標範圍內,這促使指揮官們思考如何改善夜間攻擊的準確性。隨著雷達技術的突破,H2S的研發工作於1941年開始提速。由約翰·蘭德爾和哈里·布特於伯明翰大學研發的微波真空管——腔體磁控管,為這一系統提供了所需的技術基礎。
1942年初,英國航空電子技術研究所(TRE)成立了新團隊,專門開發基於AIS的S波段雷達。H2S系統最早在哈利法克斯轟炸機上進行了測試,隨著實驗的進展,這項技術被認為具備了足夠的潛力,隨即進入生產階段。
在首次實戰部署時,H2S成功協助轟炸機在整個戰爭期間執行多次重要任務。
隨著H2S的正式使用,英國皇家空軍在1943年的許多轟炸任務中證明了其有效性。在漢堡的“戈摩拉行動”中,H2S幫助英軍成功定位目標,轟炸效果良好。然而,H2S的切實運行也促使德國空軍開始進行應對,通過研發FuG 350 Naxos雷達探測器來應對H2S的操作信號。
究其原因,H2S的發展和應用在整個戰爭中充滿了技術上的挑戰與軍事上的掙扎。儘管德國的反制措施增加了H2S使用的風險,但最終的研發和運用仍然確保了其在戰場上的重要性。在戰爭結束後,H2S系統甚至一直服役到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顯示出其技術的持久性和影響力。
科技的進步在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究竟在未來的戰爭中,還會有哪些科技革命性的應用出現,來改變戰爭的面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