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處理是心理語言學中的一個核心議題,指的是人類如何利用語言來表達思想與情感,並理解這種交流的過程。這種能力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與最近的靈長類動物的語言能力相比,它們無法達到相同的語法理解或系統性。在20世紀,古老的Wernicke–Lichtheim–Geschwind模型主導了對人腦語言處理的研究,但隨著大腦影像技術的進步,如fMRI與EEG,科學家們逐漸揭開了語言處理的雙通道模式。
研究顯示,耳聽的通路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什麼通路」與「哪裡通路」,前者負責音音的識別,後者則專注於音位的定位。
根據這一模型,聽覺皮質與前額葉之間有兩條通路,每條通路承擔著不同的語言功能。聽覺腹側通路(Auditory Ventral Stream, AVS)負責聲音的識別,而聽覺背側通路(Auditory Dorsal Stream, ADS)主要用於聲音的定位。人類的大腦在左半球尤其是這條通道還負責語音生產、語音重複、唇語閱讀,以及音韻工作記憶及長期記憶的功能。
隨著大腦解剖學和成像技術的改進,研究者發現聽覺的處理在大腦的多個區域之間進行。人類的聽覺皮層顯示出與猴子大腦相似的結構,證實了這些區域的同源性。這一結果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如何從認識聲音到形成意義。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神經語言學的理解從Wernicke–Lichtheim–Geschwind模型逐漸轉向新興的雙通道模型,這揭示了語言處理的更深層次。
最近的研究表明,聽覺腹側通路參與音頻物體的識別。這一通路在識別音樂循環和語音單元方面具有高選擇性,而在大腦的顯示中,前溝的活動與承擔音訊物體的工作記憶密切相關。各種實驗證據支持,這一通路不僅對於識別聲音至關重要,還在長期記憶對語言的理解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此外,聽覺背側通路被認為與聲音的定位、語言的瞄準及生產有關,這一通路的功能在左半球尤為明顯,對於語音的生成和重複起著重要作用。這一過程顯示出通過聽覺背側通路處理的聲音不僅絡繹於耳,還涉及語言的生成和表達,形成了一個復雜的聽語系統。
「從耳朵到思想的過程,不僅再現了聲音與語義的互動,也揭示了人類語言的演化之路。」
理解語言的訊息不僅依賴於聽到的聲音,還涉及到腦中已儲存的語言及其語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語言在大腦中的動態運作。這些發現為語言的學習以及語言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許多臨床實驗中,早期的語言損傷對語言處理的影響被更為詳細地解析,這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人類聽覺知覺及其數位化處理系統的認識。
然而,隨著我們了解越來越多,對於人腦如何整合聲音和語言的理解仍是一個未解的謎團。人類大腦這種驚人的適應能力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