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5年日本統治結束以來,韓語在南北韓的演變便開始呈現兩極化的趨勢。1933年,韓國語言學會曾提出「統一韓文拼寫方案」,該方案在兩國成為獨立國家後的1948年並未得到持續的應用與認可。北韓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韓「大韓民國」各自採取了不同的語言政策,導致了語言的逐漸分化。
北韓的宣傳機構聲稱,該國的語言是“純粹的”,與南韓的語言形成鮮明對比。
學者們指出,北韓與南韓的語言差異不僅僅是在拼寫上,更在於拼音、語言結構以及語音特性等方面的變化。例如,北韓的標準語以平壤方言為基礎,而南韓的標準語則以首爾方言為主。此外,南韓在語言的教學中,有時也會對北韓的某些用詞進行不正確的教學,這變成了南韓國內對這些詞彙的激烈辯論。
自1954年以來,北韓便開始將韓文的拼寫規則進行修訂,並在1960年代受到主體思想的影響後,開始對語言政策進行大幅度的調整,針對語言進行了系統性的重塑。1964年及1966年,金日成發布了針對韓語發展的教導,從此形成了與南韓標準語愈發不同的語言規範。
在字母使用上,南北兩韓的「韓文」或「朝鮮文」字元固然相同,但拼音上存在細微差別。南韓的某些母音和輔音聯結在北韓則不被看作獨立字母,進而影響了語音的發音。例如,北韓和南韓的標準語在發音上對於某些音節的處理各有其國家特色,且相對標準化的拼音方式皆有所不同。
在南韓的語言中,當字根由ㄹ和ㄴ開頭時,通常會出現變音,而北韓則會全數保留原有的發音。
儘管南北韓有著相似的基本詞彙,但由於各自的政治、社會環境不同,兩國隨著時間不斷地向外借用詞彙,進而導致了在用語上的顯著分裂。南韓語中充斥著許多英文借詞,而北韓則以俄文借詞為主,兩國對於相同單詞的音譯也存在明顯的區別。
「動物」這個詞在北韓可使用「동물」,而南岸則以「애완동물」為主,反映了兩地文化與語言架構的差異。
由於缺乏對北韓標準語的直接了解,甚至對一些訛傳的詞彙與用法進行了過度解釋,因此對北韓標準語的研究成為相對棘手的課題。北韓的流亡者往往使用的是方言,而非標準語,這讓學者難以確定北韓人的標準語實際運用情況。
北韓與南韓間的語言差異不斷被強化,在當前的政治局勢與社會結構中,雙方對於語言的看法及用法也呈現出相互影響的狀態。如果未來有朝一日兩韓能夠重新統一,兩地的語言將會如何融合?這或許是留給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