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出版的《白脆弱性:為何白人談論種族主義如此困難》中,作者羅賓·迪安傑洛(Robin DiAngelo)深刻探討了美國的種族關係。這本書在2020年因喬治·佛洛伊德抗議事件而重新引發廣泛關注,其內容對於種族討論的開啟引起了許多思考,但也引來了不少爭議。
“白脆弱性”指的是當白人的種族身份受到質疑,只要它被提及或挑戰,便會引發的防禦反應。
迪安傑洛是一位資深的多樣性培訓學者,這本書是她的第三部作品,借鑒了她在多樣性教育方面的20年經驗。她首次在2011年提出「白脆弱性」的概念,並在書中強調,白人對於種族問題的脆弱反應往往使得深入和誠實的討論難以實現。根據她的觀點,種族主義不是僅由少數「壞人」所造成,而是一個更為系統的問題,這一觀念在她的書中得到了明確強調。
這本書在2018年出版時便迅速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於2020年佛洛伊德事件後再次回升,進一步引爆了公眾對於種族問題及白人身份的反思。
在她的書中,迪安傑洛批評了「顏色盲」的觀念,認為這使人們無法認識到現今社會中種族的重要性。
進一步而言,迪安傑洛在書中指出,白人通常將自己視為「無種族」或「默認種族」,由此造成的隔離感使他們難以接受種族問題的存在。她提到,許多白人在面對討論種族主義的情況下,會感到不安且往往採取逃避或防禦的態度。
雖然迪安傑洛的書受到了廣泛好評,甚至在某些評論中被認為是現代反種族主義的重要作品,但在佛洛伊德事件後,對於這本書的評價出現了分歧。一些評論者將其視為一部有教育意義的作品,卻也有不少批評聲音指出其內容缺乏解決方案,且可能過於將矛頭指向個人而非結構性問題。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揭示了思想和行為中的隱性種族主義,呼籲謙遜和警惕。”
《白脆弱性》在多個平台上持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根據報導,它成為了歷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並進一步引發了有關如何真正面對和解決種族問題的討論。
然而,隨著書籍影響力的擴大,迪安傑洛也遭到了來自不同方向的批評。有評論人士認為,書中的觀點簡化了種族問題,將所有白人劃歸為具有種族主義傾向的群體,且過度強調了情感反應而忽視了結構性變革的重要性。甚至有批評者將其稱為「心理學的胡說」,質疑其對種族多樣性及顏色的過度依賴。
“我們必須認識到,對於更深層次的種族問題,僅靠自我反思是遠遠不夠的。”
這一系列批評反映了人們對於反種族主義日益複雜的看法,並引發關於如何在語言和行為上真正朝向改變的熱議。許多人呼籲著眼於具體的社會改革,而非簡單的個人或情感層面的改變。
在這本書中,迪安傑洛似乎成功地引發了對美國當前種族問題的辯論,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無法否認其對社會傳播及思想的影響。許多讀者在書中找到共鳴,並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種族身份與社會角色。書中提出的概念和討論引發了多方的討論精練及深思,無論是正面評價還是批評,最終都能促進更廣泛的社會對話。
在拓展對於種族的理解與討論時,我們是否能突破個人脆弱的反應,真正進行建設性的對話,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