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創作的世界裡,藝術家們時常面臨創意枯竭的挑戰。為了推動創造力,1975年由音樂家布萊恩·伊諾和多媒體藝術家彼得·施密特共同創作的《Oblique Strategies》卡片應運而生。這組卡片被設計用來打破思維定勢,促進更具創意的想法,並幫助藝術家們走出創作的困境。
每張卡片都包含一則箴言或挑戰性的建議,旨在協助藝術家們克服困境。
《Oblique Strategies》最初源於施密特在1970年創作的《The Thoughts Behind the Thoughts》,這是一個包含55個句子的音美印刷作品。伊諾與施密特自1960年代末期即已有友誼,彼此的創作理念相似,兩人決定在1974年將各自的創意結合,形成一副全新的卡片。
這套卡片經歷過多次限量印刷,如今已成為收藏品。在2001年,伊諾再次推出新版《Oblique Strategies》,讓這些獨特的卡片持續引領創作界。
每位藝術家在面對創作瓶頸時都可以透過抽取一張《Oblique Strategies》中的卡片,來獲得新的靈感與解決方法。比如,「使用舊主意」、「以最清晰的語言陳述問題」等建議,都實際上能夠對創作過程產生重要影響。
這些卡片的使用方式可能是隨機抽取一張,或是整套卡片隨機應用在創作實踐中,當面對困難時,許多藝術家會信任這張卡片,即使它的適用性不甚明確。
《Oblique Strategies》卡片在流行文化中留下深刻烙印,例如電影《Slacker》中角色們提供路人隨機抽取的卡片,其中的策略如「把錯誤視為隱藏的意圖」等,探討了創作與思考的本質。不僅如此,R.E.M.在其歌曲《What's the Frequency, Kenneth?》中提及這些策略,更是在《Diminished》中明言受到《Oblique Strategies》的影響。
英國樂隊Coldplay也在2008年錄製專輯《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時,受到《Oblique Strategies》的啟發。法國樂隊Phoenix在創作《Wolfgang Amadeus Phoenix》時亦同樣如此。這些音樂作品中無不反映出這些不拘一格、獨立思考的風格。
「我們有一副《Oblique Strategies》放在錄音室,但我們不知道是否使用正確。」MGMT在他們的專輯中幽默提到這件事。
在音樂界,最知名的《Oblique Strategies》使用者之一便是David Bowie,他的《柏林三部曲》專輯(《Low》、《Heroes》、《Lodger》)便大量運用了這些卡片的概念。傳聞這些卡片在《Heroes》的錄製過程中影響了包括《Sense of Doubt》等多首器樂曲的創作。
據Carlos Alomar說,他在教學時常會把這些卡片張貼在牆上,當學生面對創作障礙時,就請他們參考這些卡片。
隨著對《Oblique Strategies》的重新關注,這些卡片不僅限於音樂領域,還被許多藝術家和創意工作者運用到各種創作中。這不僅體現在音樂,體現於設計、畫作甚至足球比賽的戰術上。
《Oblique Strategies》卡片作為一種獨特的創意工具,持續激勵著無數藝術家突破創作的界限。它們的影響力使得創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化為一種新的可能性。這些卡片在文化和藝術中所引發的思考,究竟是否未來能塑造更多的創作形式和思維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