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隱秘武器:效應蛋白如何操控宿主細胞?

隨著細菌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科學家們逐漸揭開了細菌效應蛋白(effectors)的神秘面紗。這些效應蛋白是病原細菌通過分泌系統輸送至宿主細胞的“秘密武器”,它們在細菌的感染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效應蛋白通常幫助病原體入侵宿主組織,抑制免疫系統,或者增加病原體的生存能力。

許多病原細菌能夠分泌效應蛋白,但大多數物種的確切數量尚不清楚。當病原體基因組被測序後,通過蛋白質序列的相似性可以預測效應蛋白,但這些預測並不總是精確。更重要的是,由於每種效應蛋白的數量微不足道,要實驗證明某個預測的效應蛋白實際上是被分泌到宿主細胞內是非常困難的。

以致病性大腸桿菌為例,研究顯示該細菌可能有超過60種效應蛋白,但只有39種被證實能成功進入人類的Caco-2細胞。甚至在同一細菌物種內,不同的菌株也常常擁有不同的效應蛋白組合,例如植物病原菌綠膿桿菌就有14種效應蛋白,但在多個不同的菌株中找到的效應蛋白數量幾乎達到了150。

效應蛋白的作用機制

效應蛋白多樣性讓它們能夠影響宿主細胞內的許多過程。例如,病原性大腸桿菌、志賀氏菌、沙門氏菌和鼠疫耶爾森氏菌的T3SS效應蛋白能夠調節宿主細胞的肌動蛋白動態,促進它們的附著或入侵。它們還可以破壞內吞運輸、阻止吞噬作用以及調節細胞凋亡途徑和宿主的免疫反應。

病原體進入宿主細胞後,會利用內吞途徑生存,部分細菌甚至能夠改變細胞凋亡的進程。

例如,吞噬細胞是能夠識別和“吞噬”細菌的免疫細胞。這些細胞可以直接通過稱為“清道夫受體A”的方式對細菌進行識別,或通過抗體和補體蛋白間接識別。內部的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則利用干擾內溶酶體的運輸來逃避吞噬作用,並在宿主細胞內生存。另一方面,鼠疫耶爾森氏菌則以抑制細胞骨架的重組來隔絕該過程。

在內吞運輸的過程中,沙門氏菌會促進自身包裹在“沙門氏菌包囊”(SCV)內的形成,而隨著SCV的成熟,它們會移動到微管組織中心進一步促進細菌生存。與此同時,志賀氏菌則通過快速裂解包囊來逃避內溶酶體系統。

除了影響吞噬作用和內吞運輸外,一些病原體的效應蛋白還能干擾宿主細胞的分泌通路。舉例來說,腸道病原大腸桿菌的效應蛋白EspG可以減少宿主細胞內白細胞介素-8的分泌,從而影響免疫反應。這種效應蛋白與其他效應蛋白一樣,對宿主免疫系統形成強抑制作用。

許多病原細菌發展出阻止宿主宿主細胞凋亡的機制,以維持其生存環境。

例如,腸道病原性大腸桿菌的效應蛋白NleH和NleF就能阻止宿主細胞的凋亡。此外,志賀氏菌的效應蛋白IpgD和OspG也有類似的功能。這些效應蛋白能通過干擾NF-kB途徑來阻止宿主細胞進行凋亡反應。雖然許多效應蛋白在抵抗宿主細胞的死亡中起著關鍵作用,但一些效應蛋白則誘導細胞死亡,如EHEC效應蛋白EspF、EspH和Cif的作用。

抗免疫反應的手段

病原細菌通過各種途徑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其中一個主要的手段是干擾宿主細胞中NF-kB信號通路。多種效應蛋白能有效抑制NF-kB通路的激活,例如,腸道病原性大腸桿菌的效應蛋白NleC通過切割NF-kB的組分以防止IL-8的生產。同樣,鼠疫耶爾森氏菌的YopE和YopP則阻止NF-kB的活化,而這在防止炎症反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隨著對細菌效應蛋白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其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在未來,這是否會改變我們對傳染病治療的看法呢?

Trending Knowledge

細菌如何在宿主內生存?揭開內吞和分泌路徑的神秘面紗!
在微觀世界裡,細菌與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充滿了複雜性與挑戰。致病細菌為了在宿主內生存,會分泌一系列被稱為「效應蛋白」的蛋白質,主要透過三種不同的分泌系統:第三型分泌系統(T3SS)、第四型分泌系統(T4SS)以及第六型分泌系統(T6SS)。這些效應蛋白不僅幫助細菌入侵宿主組織,還能抑制宿主的免疫反應,為細菌的存活提供必要的支持。 <blockquote> 一些細菌僅注入少量
致病菌的秘密武器:為何失去分泌系統會讓它們變得無害?
在生物界中,病原體的生存競爭極為激烈,致病菌為了在宿主內存活,演化出各種分泌系統,用以注入效應蛋白至宿主細胞中,這些效應蛋白有助於它們的入侵、免疫抑制等功能。這一過程背後的機制,尤其是分泌系統的喪失,為何會讓致病菌變得無害,成為了最新的研究焦點。 <blockquote> 效應蛋白的作用範圍相當廣泛,涵蓋了細胞的多種內部過程。 </blockquote>
探索細菌世界的奇妙旅程:這些效應蛋白到底如何影響免疫系統?
在微觀世界中,細菌的存在對於其宿主的健康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科學的進展,我們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尤其是在細菌如何利用特定的效應蛋白來與宿主免疫系統互動。本篇文章將會帶你了解這些效應蛋白的作用機制、它們的多樣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宿主的免疫反應。 <blockquote> 效應蛋白是由致病性細菌分泌的蛋白質,主要透過三
細菌效應蛋白的多樣性:為什麼不同菌株會有不同的效應蛋白?
細菌效應蛋白是由致病性細菌分泌至宿主細胞中的蛋白質,主要透過第三型分泌系統(T3SS)、第四型分泌系統(T4SS)或第六型分泌系統(T6SS)進行。在不同的細菌中,隱藏著各式各樣的效應蛋白,這使得它們在入侵宿主組織、抑制免疫系統以及生存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blockquote> 「效應蛋白對於細菌的致病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