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亦稱為基因改造或基因操縱,乃透過科技手段修改有機體基因的過程。這一技術組合旨在通過在物種之間轉移基因,來改變細胞的遺傳結構,以生產出改善或全新的有機體。隨著技術的進步,基因工程在醫學、農業、工業生物技術及研究領域的應用愈加廣泛,成為推動生物技術革命的關鍵。
基因工程的核心是透過改變DNA組成,來創造出具有特定特性的有機體。
自1970年代以來,基因工程的概念逐漸深化。其中,保羅·伯格於1972年創造了第一個重組DNA分子,為後來的技術奠定了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重大的科學突破相繼出現,例如1973年,赫伯特·博耶與斯坦利·科恩創造了第一個轉基因生物,並在1974年,魯道夫·耶尼奇執行了首次基因改造小鼠的實驗。
創建一個基因改造生物需經多個步驟。首先,基因工程師需選擇要插入的基因,這需要根據既往研究確定。接著要提取候選基因,通常使用限制酶切割DNA,或利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基因片段。
在選擇的基因被分離後,必須將之結合其他基因元素,這包括啟動子和終止子,以確保基因的正確表達。
基因工程在醫學、研究、工業及農業等領域均有顯著應用。最早的實驗多集中在細菌,隨著技術的成熟,現已應用於植物及動物。基因改造的植物多數用於增強抗蟲害及耐除草劑的能力,而在醫學領域,基因工程主要用於製造藥物、疫苗及基因治療。
基因工程的潛力不僅在於改變生命形式,還在於治療遺傳性疾病等重大課題。
儘管基因工程技術為農業及醫學帶來了許多益處,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爭議。安全性、基因流失、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以及知識產權問題等,均成為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必須面對的挑戰。從1975年首次進行的阿西洛馬會議開始,各國均制定了針對基因改造的監管框架,然而,監管的標準在美國與歐洲之間卻存在著顯著差異。
基因工程作為一種前沿科技,正在不斷推動科學界的極限,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然而,這項技術究竟會如何影響未來的生態系統與人類自身的演化?
類別 | 內容 |
---|---|
歷史背景 | 1972年,保羅·伯格成功製造了第一個重組DNA分子;1973年,創造了首個轉基因生物;1974年,首次成功製造了轉基因動物。 |
技術流程 | 選擇目標基因、使用限制酶或PCR分離克隆、插入質粒、轉入細菌;動物細胞使用顯微注射、植物細胞使用農桿菌介導或生物槍技術等。 |
應用領域 |
醫學:生產人胰島素、單克隆抗體、基因療法等。 研究: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敲除與過表達等。 工業:生產酶類,用於環境保護等。 農業:基因改造作物提高抗性及營養價值。 |
監管與爭議 | 安全性、基因流動、對非目標生物影響等問題引發爭議,需遵循嚴格的監管框架,如《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 |
未來展望 | 合成生物學等新興領域的發展,可能帶來更多革命性應用,如治療難治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