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全球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而脆弱斑塊則被視為導致心臟病發作的潛在隱患。這些斑塊是一種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由白血球和脂質(包括膽固醇)在動脈壁內聚集而成,特別不穩定且容易引發重大問題,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本文將深入探討脆弱斑塊的形成、檢測方式及預防措施。
脆弱斑塊的特徵包括薄纖維帽、大型富脂壞死核心、增生的斑塊炎症,以及內斑出血等。
研究人員發現,白血球的積累,特別是巨噬細胞的增長,會導致“柔軟”或脆弱斑塊的形成。當這些斑塊釋放出物質時,會強烈促進凝血和發炎反應。形成脆弱斑塊的原因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壓、吸煙以及環境因素等,這會導致內皮細胞的慢性損傷和功能障礙。
當血管壁的內皮細胞受損後,低密度脂蛋白(LDL)會進入內膜,並可能被氧化,吸引巨噬細胞進入血管壁,形成一系列複雜的炎症反應。
脆弱斑塊與穩定斑塊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結構組成。脆弱斑塊擁有豐富的脂質核心和薄的纖維帽,這使得它們在受力時更容易破裂,導致心臟病發作。而穩定斑塊則擁有厚實的纖維帽和較少的脂質,雖然更不容易破裂,但它們會導致血管直徑變小,影響血流而引發心血管問題。
目前,雖然透過解剖可以識別到單一的破裂斑塊作為冠狀事件的直接原因,但在它們破裂之前,仍無法有效識別出這些危險的病變。常規的心臟壓力測試或血管造影無法有效發現這些斑塊,因為這些斑塊通常不會引起顯著的狹窄。相較之下,心臟CT造影可視化血管壁及斑塊成分,為預測急性冠脈綜合症提供了可能的途徑。
儘管目前尚無有效的臨床方法來早期檢測這些脆弱斑塊,但研究依然在進行中,希望找到更好的預防策略。
降低脆弱斑塊破裂風險的有效方法包括優化脂蛋白模式、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維持健康的體重、飲食均衡、戒煙以及保持規律的運動。研究人員也指出,肥胖和糖尿病可能與C反應蛋白的高水平有關,這些也應被列入考慮因素。
了解脆弱斑塊的形成與風險機制是預防心臟病的關鍵。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能否讓我們擺脫這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