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癌症中,惰性淋巴瘤以其緩慢生長的特性而聞名,令許多患者在初期診斷時不易察覺。這種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群組中,有常見的亞型如濾泡性淋巴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及邊緣區淋巴瘤等。該病主要影響年長者,儘管病程緩慢,患者如不及時治療,可能面臨疾病惡化的風險。
惰性淋巴瘤往往表現為無痛性腫大淋巴結,且與年齡、感染及家族病史等因素息息相關。
當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時,通常是在頸部、腋下或腹股溝,且往往不伴隨疼痛。部分患者的淋巴結腫大可能隱藏在胸腔或腹部,直到變得非常大才會引起咳嗽或腹痛等症狀。其他可能的症狀包括莫名的發燒和意外的體重下降。
隨著年齡增長,發展惰性淋巴瘤的風險也會增加。雖然該病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生,但主要影響年長者,40歲以下人群發生率低,而在兒童中則極為罕見。
接受HIV診斷的人群,與一般人群相比,發展惰性淋巴瘤的風險略高。對於已經診斷為AIDS定位疾病的患者,風險上升至14倍。
直系親屬若有非霍奇金淋巴瘤或血液惡性腫瘤病史,或感染C型肝炎,均與惰性淋巴瘤的風險上升有關。此外,較高的體重指數(BMI)、從事噴漆工的職業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均與濾泡性淋巴瘤的風險升高有關。
透過這些潛在的風險因素,醫學界正在持續釐清惰性淋巴瘤的病因。
惰性淋巴瘤通常起源於B細胞,根據病理和細胞特徵進行分類。主要亞型有濾泡性淋巴瘤、邊緣區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等。
濾泡性淋巴瘤是最常見的惰性淋巴瘤,約85%的病例顯示有t(14;18)染色體易位,其特點包括淋巴結及骨髓累及。
這種淋巴瘤起源於T細胞,最常見的形式是真菌病,其診斷常因多變的臨床表現而延遲。
這是從淋巴組織邊緣區起源的異質性B細胞淋巴瘤,佔所有NHL的5-10%。
惰性淋巴瘤通常增長緩慢,因此患者在初期可能不需要立即治療,醫生會採取觀察等候的方法。而當病情惡化時,再根據不同的亞型及分期進行治療。
對於早期的患者,輻射療法通常可以有效治療。但對於晚期患者,治療方法如單抗治療、化療和其他創新療法則為主要選擇。
僅靠治療並不一定能保證根治,很多患者仍需面對無法徹底治癒的挑戰。
儘管惰性淋巴瘤的整體存活率相對較高,且許多患者可活超過十年,但由於不同亞型的預後差異,導致未來能否痊癒仍需進一步探索。特別是對年輕患者而言,及早的檢測與介入將顯得尤為關鍵。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否能夠更好地識別並了解這種潛在的「安靜殺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