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籌發展與建設日益繁榮的都市中,建設工地無疑是吸引眼球的熱點。然而,這些工地背後的環境影響卻常常被忽視。無論是拆除還是新建,工地上的操作特別容易引發泥沙污染,對周邊水質及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根據環保機構的報告,建設工地的污染包含了掌控難度極高的非點源污染(NPS),這種污染的特點在於無法追溯至單一源頭,經常來自於多樣而微小的污染源。
非點源污染由來自不同表面(如街道、農田等)的水流貢獻,當這些水流將污染物帶入河川、湖泊等水體時,將導致水質腐化。
泥沙污染,一種常見的非點源水污染,通常來自建設工地上的裸露土地、施工後的土石流失,以及風和水的侵蝕。這些沉積物不僅會造成水體渾濁,還可能摧殘水底生態,減少水中光線的穿透,從而抑制了水生植物的生長,並影響依賴這些植物的魚類和貝類的生存。
進一步研究顯示,隨著泥沙的沉積,水中濃度的氧氣會下降到有害物種生存的危險水準。此時,建設工地不僅是泥沙的釋放源,也是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失衡的開始。為什麼建設活動如此重要卻同時又能產生這麼多的負面影響?
泥沙、營養物質、毒性污染物及病原體都是可能來自建設工地的非點源污染物。建設工地的泥沙來自土方工程、移動土壤、以及建材的運輸和堆積。不當管理的施工工地,往往會在暴雨或施工作業的情況下,將大量的泥沙沖刷到附近的水體當中。
不僅如此,施工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如噴塗劑、油漆及其他建材中的有害物質,亦可能隨著雨水流入周圍環境,造成更廣泛的污染。
在一些地區,建設工地的泥沙污染導致了顯著的降雨後水質變化。例如,在某城市的建設工地,施工期間的強降雨使得大量泥沙進入附近河流,這些河流的水質指標迅速惡化,生態系統受到影響。科學家發現,隨著泥沙的增加,水中的氧氣濃度逐漸下降,水生物面臨窒息的危機。
針對建設工地的非點源污染,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至為關鍵。例如,開發專門設計的沉澱池可有效減少泥沙進入水體的量。設置植被緩衝帶,不但能阻止泥沙流失,還有助於吸收水中潛在的污染物。
進一步推動環境友好的建設做法,如使用排水管、使用防水材料等,亦有助於減少建設工地的污染影響。
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施工工地的管理人員需要認識到泥沙及其他污染源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導入環保技術,組織定期環境審查,皆是降低非點源污染的有效做法。要控制這些源於每位工作者日常行為的小污染,我們亟需發展全面的規劃與管理方案,保障水資源的質量。
最終,面對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我們能採取什麼措施來平衡經濟增長與生態安全之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