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代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在英國和美國,充斥著貧困和社會不平等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貧困問題愈發突出,成為引發社會改革的主要動力。結合運動作為這一時期的改革社會運動,旨在將社會的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結合運動的核心在於建立結合屋,這類機構為社區中的低收入居民提供教育、醫療及文化活動。
結合運動始於1884年,當時位於倫敦東區的托因比大廳(Toynbee Hall)成為第一個結合屋的範例。這些機構不僅為貧民提供食物和避難所,還提供課程和社會活動,旨在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愈加關注貧困帶來的社會問題,這促進了結合運動的發展。
結合運動的倡導者們認為,社會改革應該由私人慈善事業發起,因為他們更加了解社會貧困的根源。
隨著社會變遷,結合運動不再僅僅以慈善形式存在,而是轉向尋求結構性改革。這一點上,結合運動與早期社會主義思潮有著密切的關聯,特別是在處理貧困問題上的商討與行動。
美國的結合運動受到歐洲模式的啟發,特別是由珍·亞當斯(Jane Addams)所創立的霍爾大廳(Hull House)引領了社會改革的浪潮。隨著大量歐洲移民的到來,美國城市的貧困問題愈加嚴重,結合運動成為最基礎的社會救濟和改進形式。
霍爾大廳的運作重點是提供教育資源和社會關懷,特別針對移民家庭中女性和兒童的需求。這種不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服務模式,深受當時社會的稱讚,並引發了更多類似機構的成立。
結合屋的活動不僅限於教育和醫療,他們還組織文娛活動和社區服務,從根本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
結合運動深刻影響了城市設計和社會政策的發展,它不僅啟發了後世的社會工作理念,也推動了許多社區服務與支援機構的成立。在20世紀初,結合運動的理念開始進一步融入到更廣泛的社會改進與福利政策中。
儘管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得傳統的結合屋面臨挑戰,但其社會使命與價值觀却持續影響著當代的社會服務。例如,當今的結合機構仍然致力於提供早期教育、青少年指導及老年人活動等服務。
結合運動不僅是一個歷史課題,它仍然對當今社會的服務模式和社會政策有重要影響。
結合運動在1880年代至1920年代之間的興起,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貧困問題的關注與反思。通過結合運動,富裕與貧困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這一運動的精神和目標在當今社會依然能引發深思。我們是否能以此精神,探索當今城市中依然存在的貧窮與不平等問題,進而尋求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