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運動是一場於1880年代開始,並於1920年代達到巔峰的社會改革運動。良好的社會關係是平台之一,它圖謀讓社會上的富人與窮人之間不僅在地理上接近,也在社交上連結。這場運動的核心目標是,在貧困的城市地區建立「定居之家」,讓中產階級志願者「定居工作者」進駐,與低收入鄰居分享知識,文化並減輕他們的貧困生活。
定居之家提供的服務包括托兒所、英語課程以及醫療保健,旨在改善這些地區貧困人群的生活條件。運動還催生了多個教育改革運動,並在英國及美國發展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學形式,即定居社會學。這種社會運動的科學在社會學歷史中往往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學、理論和研究為主的以大學為據點的模型。
定居運動於1884年在倫敦東區的Toynbee Hall啟動,這些機構與後來的美國例子有著根本的差異。它們常常提供食物、住所和基礎教育所需的資源,這些都是由富有的捐助者、城市居民以及志願者提供的。隨著對貧困問題的日益關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創建定居運動,旨在讓大學連結與城市貧民的生活,共同致力於改善社會環境。
這些機構著重於社會性貧困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變化,而非以往所認為的個人原因。
珍·亞當斯是定居運動在美國的先驅。經過在英國的考察後,她於1889年與艾倫·蓋茨·斯塔爾共同創立了芝加哥的Hull House,這成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定居之家。Hull House並不是一個傳統的慈善組織,而是基於民主理念而設立,專注於為移民婦女及兒童提供教育和娛樂設施。
在1890到1910年間,美國迎來了超過1200萬歐洲移民,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促使定居運動盛行。許多移民生活在擁擠且環境惡劣的貧民窟,長時間工作,生活在貧窮之中。亞當斯等人希望通過定居之家來改善這一現狀,提升移民的生活條件。
Hull House不僅是一個社會服務機構,更是一個文化和知識分享的平台。
定居運動對17世紀以來的城市設計及建築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定居之家演變為社區中心,提供早期教育、青少年指導、犯罪介入和針對脫離寄養系統的年輕人的專門服務。雖然如今的定居組織不再要求工作人員與服務對象同住一屋,但社區導向的使命依然強烈。
定居運動的核心信念是,只有透過持續的社會改革活動才能對抗貧困困境。
隨著定居運動的發展,許多重要的社會服務機構相繼成立,如新約社區、友善居所及亨利街定居點等,這些機構在改善美國繁忙的移民社區的生活條件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逐漸地,這些運動也促使了更廣泛的社會政策改變與社會福利制度的構建。至今,雖然定居之家的數量有所減少,但它們的精神仍在當代社會服務中持續發揮著作用。
那麼,關於珍·亞當斯的故事你又有何啟發與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