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埋甲蟲,屬於 Nicrophorus 屬,是屍臭甲蟲家族中最為知名的成員。這些甲蟲的外觀一般呈黑色,並帶有紅色的斑點,正如其名,牠們專門埋葬小型脊椎動物的屍體,例如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作為幼蟲的食物來源,這使牠們成為肉食性昆蟲。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昆蟲中的雄性和雌性都有負責照顧幼蟲的行為,這在昆蟲界中是相當少見的。
掩埋甲蟲的繁殖過程中,雄蟲與雌蟲會在找到屍體後展開激烈的競爭,最終保留最強壯的配對。
掩埋甲蟲有著大型的棒狀觸角,這些觸角內部具有化學感知器,能夠從遠處檢測到死去的動物。當牠們發現一具屍體後,雄性和雌性會展開打鬥,直至留下強壯的配對。當一隻孤獨的甲蟲找到一具屍體時,牠可能會選擇獨自等待伴侶。單獨的雄蟲會透過腹部釋放信息素來吸引雌蟲。雌蟲也能夠獨自撫養幼蟲,並利用先前交配獲得的精子來進行受精,繁衍下一代。
一隻雌甲蟲在找到了屍體後,會進行埋藏,這是為了防止其他競爭者的干擾。
埋葬過程中,甲蟲會用抗菌和抗真菌的分泌物來塗抹屍體,減緩屍體的腐爛,並防止發出腐肉的惡臭吸引到其他捕食者。肚子裡的成蟲會合作將屍體塑造成一個圓球,並除去毛髮,以草或羽毛襯墊並加固屍體,作為幼蟲發育的場所,通常需要大約8小時完成這一過程。
雌蟲在靠近埋葬地的泥土中產卵,幼蟲一般在幾天內孵化,隨後便開始進入父母為其準備的屍體中進食。儘管幼蟲能夠自行進食,但父母會根據幼蟲的要求進行餵食,把消化後的肉汁回吐出來供幼蟲食用,這樣的行為被稱為「漸進供應」。這不僅加速了幼蟲的發育,還使父母能夠提供更多的營養來源。
父母在為幼蟲提供營養的同時,還會抵抗藍瓶蒼蠅、螞蟻等競爭者,盡力保護幼蟲的成長環境。
幼蟲的最終階段會遷移進入土中,並進行蛹化,逐漸轉變為成年甲蟲。這一整個過程展示了掩埋甲蟲在昆蟲界中少見的雙親育幼行為,並讓牠們成為半社會性昆蟲的代表。
掩埋甲蟲在初期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這被稱為幼蟲篩選。這種行為的目的是確保屍體能夠提供足夠的食物,以供每隻幼蟲的成長。如果幼蟲數量過多,所有幼蟲都會遭到營養不足,發育緩慢,影響生存機會。相反,如果數量過少,成蟲的體型會變得更大,但父母卻可能會錯過繁殖更多幼蟲的機會。
成功的甲蟲父母將實現幼蟲數量和體型之間的良好平衡。
截至2020年,美國掩埋甲蟲(N. americanus)由於保育工作的推進,從瀕危物種名單中重新分類為受威脅物種。掩埋甲蟲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埋葬動物的遺體來協助養分的循環,使得這些富含養分的屍體能夠重新被生態系統利用。
據統計,目前Nicrophorus屬中有60多個有效的現存物種,但仍然有一些未描述的物種待發掘。
根據報導,掩埋甲蟲的化石可追溯至大約10500年前,並且有一種已滅絕的Nicrophorus成員被發現在大約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琥珀中。這些化石不僅為了解掩埋甲蟲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資訊,也顯示出這類昆蟲在生態系統中長期的影響力。
在我們的環境中,掩埋甲蟲的角色不可或缺,牠們對於屍體的處理和養分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我們越来越意识到掩埋甲蟲所擁有的獨特生態角色與超能力,究竟還有多少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