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這種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可愛生物,與野生的貓類有著顯著的性格差異。隨著對貓咪起源的研究深入,科學家們逐漸揭開了牠們是如何從野生狩獵者變成今天的家養寵物。究竟野生貓與家養貓的性格差異有多大呢?
家養貓源自於近東和埃及地區的非洲野貓,學名為 Felis sylvestris lybica。研究表明,所有家貓品種均來自於同一物種 Felis catus,且這一過程可能是多次獨立發生的,而非單一事件。這使得家貓與野貓之間的聯繫變得模糊不清。
現有的 DNA 研究與深入的遺傳技術,幫助解開了家養貓的進化歷史。研究還表明,家貓的早期馴化時間比以前認為的要早得多。
根據一項2007年的研究,科學家對來自不同地區的約1000隻貓進行了線粒體 DNA 的分析,發現了五條野貓的基因譜系。這些譜系包括來自歐洲、亞洲及非洲的不同亞種。
這項研究顯示,非洲野貓(F. s. lybica)幾乎無法與家貓區分,從而證實了家貓的起源。
野生貓(如歐洲野貓)相較於家貓,通常顯示出更大的恐懼感與攻擊性。這些行為特徵的基因差異表明,家養貓可能是經過漫長的選擇過程而變得更加温順。
基因分析表明,家貓和野生貓之間的明顯行為差異,可能是由於不同的物種所致。
現代的貓品種大多是近150年內人為選育的結果,關注的是外形特徵,而非實際功能。相較於其他家養動物,家貓在基因上與野生貓的差異較小,這是因為兩者之間有著不斷的基因交流。
目前已知有40至50種基因上不同的貓品種,而其他家養動物的品種數量則多達65至100種。
到1871年,只有五種貓品種被認可。而如今,美國貓協會(CFA)認可41種貓品種,國際貓協會(TICA)則認可57種。這顯示了對於貓品種的繁衍和選育在短時間內的迅速發展。
通過 DNA 測試,科學家已經能夠追溯到各個貓品種的共同祖先,這意味著未來對於貓咪行為的理解將更加深入。
貓咪的演變歷程讓我們反思,究竟是什麼讓家養的貓咪與原來的野生近親有如此大的性格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