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倒症候群是一種相對少見但卻可能影響生活質量的病症。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胃或食道手術後,但也可能由糖尿病或某些藥物引起。實際上,這種病症是由於胃與小腸之間的幽門括約肌功能不足或缺失,導致食物過快地從胃部移動到小腸。傾倒症候群主要有兩種型態,根據症狀出現的時間進行分類,分別為早期和晚期傾倒症候群。
早期傾倒症候群通常在飯後10到30分鐘內出現,其引發原因是大量食物迅速進入小腸,尤其是含糖食物,導致小腸快速擴張,出現以下症狀:
- 噁心
- 嘔吐
- 腹痛及痙攣
- 腹瀉
- 餐後感到過度飽腹或腹脹
- 出汗
- 無力或眩暈
- 面部潮紅
- 心跳快速或不規則
晚期傾倒症候群在飯後2到3小時出現,主要是因為過量的糖分進入小腸後,血糖快速上升,促使胰臟釋放大量胰島素,最終造成血糖過低。其症狀包括:
- 低血糖症狀如虛弱和顫抖
- 面部潮熱
醫療專業人員主要根據病人的症狀進行傾倒症候群的診斷,還可透過一些測試來確認診斷。這些測試可能包括:
針對傾倒症候群的治療通常包括飲食和營養上的改變、藥物以及在某些情況下進行手術。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較輕,通常透過下列方法可有效改善:
改變飲食習慣是緩解症狀的第一步,建議包括:
- 每日進食五到六餐小餐,取代三餐大餐。
- 餐後至少30分鐘內不喝水。
- 增加蛋白質、纖維以及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 避免攝取簡單糖類,例如糖果、糖漿和果汁。
- 加厚食物,可以使用果膠或木寡糖等增稠劑。
有些人還發現餐後躺下可以幫助減少症狀,儘管這方面的證據較為有限。
醫療提供者可能會開立奧曲肽注射,該藥物可以減慢胃排空速度,並抑制胰島素等腸道激素的釋放。
如果傾倒症候群是由於過往的胃部手術所造成,或者對其他治療無反應的患者,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針對傾倒症候群的手術類型通常會依據之前手術的種類而定,但這類手術的成功率往往不高。
雖然傾倒症候群可能為病患帶來不少困擾,但透過適當的診斷與治療,許多患者仍可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那麼,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該如何平衡飲食與健康,讓自己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