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對於北極和南極的極端環境變化的關注愈發增加。其中一個令人著迷的現象名為「冰柱」,或稱作「鹽水冰柱」。這種現象的形成揭示了海冰與海水之間微妙的互動,並引發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
冰柱是一種向下生長的空心冰管,內部包圍著下沉的鹽水流,形成於發展中的海冰下方。
冰柱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在極地海洋中,當海水凍結時,鹽分濃縮並被排擠出海冰,這使得極冷、超鹽的水向下流動。這種現象不僅引起了科學家的好奇,也引發了許多關於其對整體生態系統影響的討論。
當海水開始凍結時,大多數雜質,包括鹽和其他離子,會被排除在冰晶之外。這使得新形成的海冰相比於原海水較為淡。然而,在這一過程中,鹽分濃縮於未凍結的水體中,這導致了周圍水的密度增加,從而使這些超鹽水開始下沉。
水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移動,低濃度的鹽水吸引周圍的水分子,並使其凍結,這就是形成冰柱的開始。
這種超冷的鹽水在接觸到冰下方的未凍結海水時,由於極低的溫度,周圍的水即刻結成冰,形成所謂的冰柱。隨著冰柱的成長,外圍的冰層提供了一層絕緣,防止了冷鹽水的擴散,使得冰柱得以前進。
初步形成的冰柱外觀為一根冰管,向下延伸直至海床。這根冰管內部充滿了由海冰上方生長而來的極冷和鹽分丰富的水。起初,冰柱的牆壁較薄且十分脆弱,但隨著冰的逐漸聚積,冰柱變得更加穩定。
冰柱的形成不僅需要適合的水深和環境條件,還受到海冰和周圍水體的影響。
在適當的條件下,冰柱可以到達海床,並在此持續形成冰層。然而,該過程一旦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就可能遭到破壞或中斷。例如,周圍水體的鹽度及流動的強勁程度都會直接影響冰柱的穩定性。
當冰柱到達海床時,它會在周圍的海水中繼續形成冰層,加重底部的負擔。許多底棲生物,例如海星和海膽,可能會被這種逐漸擴大的冰網包圍,最終凍死。這一生態連結使得冰柱的形成成為了生態研究中的重要日程。
自1960年代以來,冰柱現象引起了生物學家和海洋學家的注意。1974年,美國海洋學家Seelye Martin提出了冰柱形成的模型,而2011年則是首次用攝影記錄了這一過程。2023年,哥倫比亞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與勞倫斯·利維摩研究所合作開發了冰柱形成的數值模型,這為理解冰柱的形成與影響提供了新的方法。
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明顯,對於冰柱的研究和瞭解將對預測極地生態系統的反應至關重要。科學家們的興趣不僅在於冰柱自身的形成,更在於其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當冰與水的相互作用愈加複雜,究竟會對我們的海洋環境造成什麼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