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宗教,分別擁有約23億和18億的信徒。這兩個宗教都起源於中東,都是亞伯拉罕宗教,並且信奉唯一的神。基督教源自於公元1世紀的第二聖殿猶太教,基於耶穌基督的生平、教導、死亡與復活。而伊斯蘭教則形成於公元7世紀,基於穆罕默德的教導,表現為對上帝意志的完全順服。基督徒稱自己為「基督徒」,而信奉伊斯蘭的人稱為「穆斯林」,意即「願意向上帝屈服的人」。在這兩個宗教之間,耶穌的角色成了信仰體系的重要分歧點。
穆斯林將基督徒視為「天經的民族」,但由於基督教信奉三位一體的神觀,穆斯林卻視他們為不信真主的「咖非者」。
在基督教中,耶穌被認為是上帝的化身,即三位一體中神之子,這是大部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然而,在伊斯蘭教中,耶穌被尊為「阿爾-馬西赫」(弥赛亚),但穆斯林不認同祂的神性,也不接受祂的復活。根據伊斯蘭的教義,耶穌的死因是被人誤解和錯誤的計劃,以至於一位外貌相似者被釘死,而耶穌本人則被帶到天堂。
基督教的《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而伊斯蘭教的主要經典則是可蘭經。雖然這兩部經典在某些敘述上存在相似之處,但信仰的根本性質和文本呈現格式卻有著顯著差異。基督教認為《聖經》是上帝啟示的無誤文字,而穆斯林則認為可蘭經是唯一未受竄改的啟示。
基督徒主張所有信徒的救贖來自於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而穆斯林的救贖則是依賴於遵從真主的旨意和行善.
基督教中的上帝以「耶和華」為名,旨在表達三位一體的神。與此同時,伊斯蘭教稱上帝為「安拉」,並堅決主張神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觀在伊斯蘭教中被視為多神論。
基督教強調透過耶穌基督的贖罪來獲得救贖,而伊斯蘭教則認為上帝將根據每個人的善行和信仰來審判他們。這使得兩者的救贖理念形成顯著對比,基督教的信條強調信心的必要性,而伊斯蘭則更強調行為的價值。
在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對比中,耶穌的身份及其教導的解讀成為了不斷爭辯的焦點。這不僅反映了兩個宗教對於神、先知及祂們之教導根本信仰的不同理解,也暴露了信仰之間潛在的緊張關係。究竟,我們是否能借由這種差異,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增進彼此的理解與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