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是一種肺部感染,主要由大量來自胃或口腔的物質進入肺部所引起。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疾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若未能及時診斷與治療,吸入性肺炎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包括肺膿腫、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胸腔積膿等。因此,了解其症狀及背後的風險因素非常重要。
症狀通常包括突發的發燒和咳嗽,而若不加以治療,可能會惡化至需住院處理。
吸入性肺炎的症状可能初期表現為逐漸加劇的呼吸急促、口中有異味的痰、咯血及發燒等。隨着病情的惡化,可能會出現膿胸或肺膿腫的情況。如果持續發生吸入,慢性炎症可能引起支氣管擴張,可以看到肺部結構的變化。
許多吸入事件發生在吞嚥機制有缺陷的患者中,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外傷所引起的吞嚥障礙。醫療相關因素,如麻醉及長期住院,也會提高吸入的風險。
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因素包括吞嚥障礙、意識不清、口腔衛生不佳及酒精濫用等。
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細菌可分為需氧和厭氧兩類;例如,肺炎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常見的需氧細菌,而厭氧細菌如變形桿菌和肺炎克雷白氏菌通常與口腔內容物吸入後的感染有關。
吸入性肺炎的診斷通常依賴臨床症狀、病史、胸部X光及痰培養。透過胸部X光檢查可以判斷肺部的浸潤情況,於合適的位置找到肺炎的表現。
在胸部影像檢查中,臥位時健康人的右下肺葉最容易出現浸潤,這也是診斷吸入性肺炎的重要依據。
吸入性肺炎通常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包括克林黴素和美洛培南等。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支氣管鏡檢查以獲取肺泡灌洗液的樣本,進行細菌學測試,並透過抽液來清除肺內積液。此外,改善病人的姿勢和進行必要的氧療也是治療的關鍵。
口腔衛生和吞嚥能力的提升都是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的有效措施。例如,專業的口腔清潔可以大幅減少口腔內細菌的數量,而改變進食時的姿勢及提供適當的輔助,亦能改善吞嚥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高風險病人,術前的準備和禁食策略也有助於減少吸入的發生。
吸入性肺炎的治療與預防必須個別化,隨著衛生醫療水準的進步,這些措施能顯著降低發病率及病死率。隨著了解更深入,我們不禁要思考:你是否了解在你周圍,有哪些人可能正面對著吸入性肺炎的隱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