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外血腫,這個名詞對於許多人來說或許是陌生的,但它的存在卻可能是生命危險的信號。顱外血腫是指在包覆大腦的堅固外膜(硬腦膜)與顱骨之間發生出血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是由頭部外傷所引起,導致顳骨的骨折,以及中腦膜動脈的出血。
當出血發生時,患者常會在頭部受傷後短暫恢復意識,然後再次失去意識。
顱外血腫的主要症狀包括劇烈頭痛、混淆、噁心及嘔吐,並可能導致肢體無法活動。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嚴重並發症,包括癲癇發作甚至死亡。
頭部外傷是造成顱外血腫的最常見原因。根據醫學研究,顱外血腫約佔創傷性腦損傷的10%,這些傷害大多與車禍、攻擊或意外摔倒有關。由於加速度-減速度的創傷效應以及橫向力量,頭部受創的區域通常為顳骨,這個區域相對脆弱,容易受傷。
顱外血腫可以快速形成,因為動脈出血的壓力較高,通常在受傷後6-8小時內達到峰值。
當血液在顱內堆積時,會壓迫內部結構,可能進一步影響第三腦神經,造成受傷一側的瞳孔固定並擴大。此外,患者在受傷後短時間內會出現所謂的「清醒期」(lucid interval),這段時間內他們看似正常,但之後症狀卻迅速惡化,這種感染被稱為「講話和死亡綜合症」。
顱外血腫的診斷通常依賴於CT掃描或MRI。儘管CT掃描是初步檢查的主要工具,但如果對顱外血腫的懷疑很高,則應使用MRI來進行更深入的檢查。診斷的關鍵在於觀察到的「清醒期」及隨後的意識喪失。
顱外血腫通常呈現凸形,因為它們的擴展受限於顱骨的縫合處。
在骨折患者中,顱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可以同時發生,CT掃描顯示在約20%的失去意識的人中,有顱外或硬膜下血腫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及時接受手術的患者,若意識亮度為15分(最佳狀況),通常預後會比較良好。
顱外血腫是一種外科緊急情況。延遲手術可能會導致永久性腦損傷甚至死亡。手術中通常會通過鑽孔或顱切開術移除血腫,以減少對大腦的壓力。在某些情況下,若轉診至外科醫療設施不便,可在急診室進行持續的穿刺(trephination)操作。
若顱外血腫的體積小於30毫升、凝塊直徑小於15毫米,且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高於8分,則可考慮保守治療。
手術後,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癲癇藥物及滲透壓藥物,以減少腦部腫脹及顱內壓。專家強調,顱外血腫即便症狀輕微,仍需密切觀察,因為其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無論是頭部外傷的預後,還是手術的結果,均受多種因素影響。
總而言之,雖然顱外血腫並不是最常見的腦部外傷類型,但其潛在的危險性不容小覷。對於患者及其家人而言,了解顱外血腫的形成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至關重要。在遭受頭部外傷後,如何快速識別顱外血腫的症狀並尋求及時醫療幫助,才是保護生命的關鍵。你準備好如何應對這樣的危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