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猶他州布拉夫代爾的「猶他數據中心」(Utah Data Center)中,存儲著超乎我們想象的數據量。這座由美國情報界設立的數據存儲設施,專門用來支持「全面國家網絡安全倡議」(Comprehensive National Cybersecurity Initiative, CNCI),但它的具體任務至今仍屬於機密。然而,我們不禁要質問: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個人信息究竟被收集到什麼程度?
猶他數據中心被指控擁有處理所有形式通信的能力,這包括私人電子郵件的完整內容、手機通話以及互聯網搜索,甚至包括所有類型的個人數據足跡。
根據批評者的說法,這座設施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的隱私觀念,讓每一條數據都變得可被追蹤和檢索。然而,NSA卻對此提出反駁。2013年4月,NSA發言人表示:「對於猶他數據中心計劃活動的眾多無根據的指控,我們要強調,這些都是誤解。NSA並未非法監聽或查看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
不過,這樣的聲明並未能消除外界的疑慮。早在2009年,美國司法部的官員就承認,NSA曾經在過去進行超出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院授權的大規模信息收集,並聲稱這些行為是無意的,並已經進行糾正。
證據顯示,在911恐怖襲擊之後,NSA取消了對美國公民的無意數據收集的控制,從而引發了許多人對這一做法的合法性和合憲性的擔憂。
在2012年,獨立製作的紀錄片《計畫》(The Program)中,前NSA技術總監威廉·比尼(William Binney)就表達了他的擔憂。他指出,猶他數據中心的設計目的在於存儲美國國內通信,以便於數據挖掘,而不需要搜查令。隨著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於2013年泄露的資料,猶他數據中心再次成為眾矢之的,並被《華爾街日報》譽為「間諜機構監控能力的象徵」。
比尼曾公開宣稱,這座設施的建設是為了儲存通信的錄音及其內容,而不僅僅是元數據。
根據報導,猶他數據中心的面積為100至150萬平方英尺,其中100,000平方英尺為數據中心空間,而其餘則為技術支持與行政空間。該設施的預算也不遜色,建造成本達到15億至20億美元,並預計每年需消耗6500萬瓦特的電力,運營成本高達約4000萬美元。
在清水冷卻系統的幫助下,該設施每日需用水167萬加侖。根據福布斯的預測,這座數據中心的儲存能力可在2013年突破3到12個艾克字節。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的容量可能會呈指數增長。
然而,猶他數據中心的建設並非是一帆風順。在項目建設的尾聲,因為「巨大的電力波動」導致設備損壞,讓該計劃延遲了一年完工。最終,其結構被評為Tier III數據中心,成為美國最大秘密的國內間諜中心之一。
這是一個科技與隱私辯論的交匯點,捍衛個人隱私的宣聲與追求國家安全的理念,其實都是對民主之美的闡釋與挑戰。
在數據收集技術日益進步的背景下,我們唯有不斷反思數字世界中的自身位置,並思考未來如何保護我們的資訊安全。同時,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倫理又該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