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物發現過程中,研究人員面對的挑戰之一是如何準確地計算不同分子間的自由能差異。這一工作對新藥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許多分子的穩定性和活性直接影響到它們的醫療效果。自1954年羅伯特·W·茲萬齊格(Robert W. Zwanzig)引入自由能擾動(FEP)方法以來,這一技術已成為計算化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工具。
自由能擾動方法基於統計力學,透過分子動力學或蒙特卡洛模擬來計算從狀態A到狀態B的自由能差。根據FEP方法,獲得的自由能差由以下公式給出:
ΔF(A → B) = FB - FA = -kBT ln ⟨exp(- (EB - EA)/kBT)⟩A
其中,T為溫度,kB為玻茲曼常數,尖括號則表示對狀態A的模擬運行結果取平均。在實際應用中,研究者通常會為狀態A運行常規模擬,而在每次接受新配置時,狀態B的能量也會被計算出來。狀態A和狀態B之間的差異可以是參與的原子類型的變化,或者是結構幾何的改變,這樣計算出來的ΔF即是「將一種分子變化為另一種分子」或是基於一個或多個反應坐標的自由能地圖,也被稱為均力勢(PMF)。
然而,自由能擾動計算只有在兩個狀態之間的差距足夠小的情況下才能正確收斂。因此,通常需要將擾動分為一系列更小的「窗口」,這些窗口需獨立計算。由於每個窗口之間的模擬不需持續通信,所以這一過程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並行運算,也即所謂的「無恥平行」設置。
自由能擾動計算在許多領域中都有應用,包括研究宿主-客體結合的能量學、pKa預測、溶劑對反應影響的研究以及酶促反應等。尤其在藥物發現中,這一技術被用作虛擬篩選配體、計算突變及抗體親和力成熟等方面。為了研究某些反應,往往需要涉及量子機械的表示,因為分子力學的力場無法處理斷鍵的情況。因此,結合量子力學和分子力學優勢的混合方法便被應用於這些計算。
「FEP充分展示了計算材料科學和藥物設計過程中的潛力。」
另一項常見的免費能計算技術是傘取樣,主要用於計算位置坐標變化所伴隨的自由能變化,儘管這一方法也可以用於化學轉變的研究。另外,熱力學整合方法是FEP在計算均力勢的一種替代選擇,而本內特接受比率方法則被認為更為高效。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FEP的適應性和應用範疇也在持續擴大,比如在化學結構的子區域進行自由能變化的分配計算。
為了方便科研人員進行FEP計算,市場上已經有多款專業軟體相繼推出,其中包括:
總體來看,自由能擾動方法在藥物發現及材料科學的領域中,無疑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通過精確計算分子間的相互作用,FEP不僅能加速藥物的開發過程,更能提高我們對細胞和分子機制的理解。然而,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理論推進,未來自由能擾動方法仍將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