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環境中,營運效率是一個衡量資源配置的指標,通常定義為業務產出的比率與運營所需投入之間的關係。提升營運效率,意味著產出與投入的比率有所改善。投入通常包括金錢(成本)、人員(可以用員工人數或全職人員等效來衡量)或時間/努力。而產出則通常是金錢(如收入、利潤、現金)、新客戶、顧客忠誠度、市場差異化、產量、創新、品質、速度與敏捷性、複雜性或機會。善用這些指標,將有助於企業對營運效率有更深入的理解。
改善營運效率的第一步是進行衡量。由於營運效率涉及產出與投入的比率,因此需要同時在產出與投入兩個方面進行測量。許多企業管理層常常主要側重於投入方面的衡量,例如單位生產成本或生產一個單位產品所需的人力總時數。儘管這些投入指標很重要,但不應將單一的投入指標視為營運效率的唯一指標。
當衡量營運效率時,公司應定義、測量並追蹤投入和產出兩側的多個績效指標。
測量營運效率的準確定義視行業而異,但通常涵蓋以下幾個類別:
為了有效地測量營運效率,可依據不同行業和具體運營功能使用多種指標。以下是一些常見指標:
若目的是透過基準測試比較數據,則需要定義、測量並追蹤負荷和複雜度的績效指標。即使在相同行業中,不同市場(或國家)間的顧客行為也可能存在顯著差異,導致一家公司需要分配更多的資源和成本來處理顧客服務。未能衡量此類負荷和複雜度因素可能導致對營運效率的不正確結論。
在解讀基準測試的定量結果時,考慮戰略差異化至關重要。
在定性解讀基準測試的定量結果時,必須考慮公司的戰略,以及同行群體其他成員的個別策略。如果不這麼做,量化結果可能是策略的結果,而非低效,無法消除。某家公司可能有低價差異化的策略,因此對於該公司,保持低單位生產成本和高效率的分配至關重要。
提升營運效率的方式有幾個常見選擇:
改善營運效率時,通常會存在將成本絕對降低的誤解。對於「同樣的產出,減少的投入」這一選項,確實如此,但對於後兩者則不然。
利用正確的工具和技術對於測量和改善營運效率至關重要:
科技進步對營運效率的影響重大。自動化、實時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企業的運營方式。這些技術使得預測維護更智能、決策更精確,並且打造出更個性化的顧客體驗。
儘管測量營運效率大有裨益,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是否準備好充分利用營運效率所帶來的潛在優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