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羅馬標準: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罹患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即慢性原發性便秘(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 CIC),是指每周排便次數少於三次,且排便時糞便堅硬、用力排便、感到肛門阻塞、不完全排便的感覺,甚至需要手動協助排便,並且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各種疾病可能會引起便秘的次要症狀,包括內分泌、代謝、神經系統、心理及消化道阻塞等,當沒有其他原因時,則診斷為功能性便秘。

根據診斷標準,功能性便秘的症狀必須至少在四分之一的時間內出現。

功能性便秘的症狀

遭受功能性便秘的人通常顯示出以下症狀:糞便堅硬或呈顆粒狀、排便頻率下降、排便後有不完全感或阻塞感、排便時便秘用力的感覺,有些人還可能伴隨腹痛和脹氣。大致上,如果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則可以被視為慢性便秘。

便秘的原因

為了被視為功能性便秘,症狀必須至少每月出現四次。可能的原因包括:

  • 肛門失去控制(Anismus)
  • 直腸下降綜合症(Descending perineum syndrome)
  • 不良飲食習慣
  • 排便意願不足
  • 緊張反應等心理問題
  • 深層心理疾病

診斷方法

功能性便秘的診斷依賴於羅馬標準,而不是特定的檢測。根據羅馬IV標準,功能性便秘需要符合以下至少兩項要求:

  • 25%的排便涉及用力排便
  • 25%的排便結果為顆粒或堅硬的糞便
  • 25%的排便時有部分排便的感覺
  • 25%的排便時感受到肛門阻塞或堵塞
  • 25%的排便需要使用手動技巧
  • 每週自然排便少於三次

治療方法

針對功能性便秘的治療首先需進行非藥物管理,包括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飲食調整和適當的運動。對於便秘的初步治療是飲食指導,強調定期攝取纖維和流體。根據ESPGHAN/NASPGHAN標準,對於有功能性便秘的兒童建議每日至少攝取正常的纖維量,而不應該過度增加。

對於兒童的治療應該包括家長和孩子的諮詢,讓他們了解溢流失禁和壓抑排便行為的概念。

有組織的如廁訓練計劃搭配獎勵系統可以幫助減少糞便嵌塞,並促進更健康的排便習慣。對於已成功解除糞便嵌塞的兒童,後續的維持治療至關重要,以防止糞便的再次堆積。藥物治療方面,大多數成人和兒童可使用甘油或比沙可啶栓劑,這可作為清腸的一種替代方法。

最新研究

2014年一項對三項小型試驗的匯總分析顯示,益生菌在管理慢性原發性便秘方面稍有改善,但仍需要進一步的高質量研究來確定其真實效果。針對功能性便秘的兒童,研究顯示他們經常宣稱缺乏排便的感覺,這可能是由於之前的疼痛經歷使其避免排便所造成的。

這與使用結腸運動檢查的回顧性研究相符,顯示這些孩子實際上仍具有排便的需求,並建議行為改變作為治療方案之一。

有關功能性便秘的了解及其影響範圍不容小覷。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飲食習慣的調整,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而你是否會考慮更改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改善這種情況呢?

Trending Knowledge

便秘的真正原因:你知道哪些習慣可能導致這個困擾嗎?
便秘,又被稱作慢性特發性便秘,當一週的排便次數少於三次,伴隨著大便硬、用力排便的情況,以及對於排便的阻礙感和未完全排空的感覺,就可被診斷為便秘這一症狀。根據醫學專家指導,許多疾病可能導致便秘的發生,如內分泌疾病、代謝問題、神經病變、心理因素,以及腸道的阻塞等情況。 <blockquote> 當便秘的原因無法確定時,才會被診斷為功能性便秘,且排便的相關症狀至少需存在於四分之
面對便秘:如何利用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重獲輕鬆排便?
便秘,學術上稱為慢性特發性便秘(CIC),按照醫學定義是每周排便次數少於三次,伴隨著堅硬的糞便、嚴重的用力排便感、肛門區的阻塞感及未完成排便的感覺,且不涉及任何有機性異常。便秘對於許多患者來說,並不僅僅是一種消化系統的症狀,而是與多種其他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因此,有效的管理策略包括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是每位患者重獲正常排便的關鍵。 <blockquote> “成功的排便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