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萎縮是許多影響大腦的疾病中常見的特徵。在醫學上,萎縮指的是細胞大小的減少,這可能由於細胞內蛋白質的逐漸流失所引起。在腦組織中,萎縮描述的是神經元和它們之間連接的喪失。根據影響範圍的不同,腦萎縮可以分類為兩種主要類別:廣泛萎縮和局部萎縮。廣泛萎縮會影響整個大腦,而局部萎縮則影響特定位置的細胞。如果大腦半球受到影響,則可能會妨礙意識思考和自願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某種程度的大腦萎縮是自然發生的。在35歲以後,成年人開始出現結構上的變化,並以每年0.2%的速度逐漸萎縮。當個人達到70歲時,這一過程會加速。到90歲時,人類的大腦可能會經歷大約15%的初始峰值重量的損失。除了大腦萎縮之外,老化還與腦微出血有關。
大腦萎縮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疾病或生物過程的標誌。
大腦萎縮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或生物過程的指標。造成大腦萎縮的許多疾病與癡呆症、癲癇以及一組稱為語言障礙的疾病有關。癡呆症的特徵是記憶和智力功能的逐漸損害,這種損害足以干擾社交和工作技能。記憶、方位感、抽象思維、學習能力、視空間感知和計畫、組織及序列等高層次執行功能也可能受到損害。癲癇可以呈現不同形式,包括迷失方向、奇怪的重複動作、失去意識或抽搐。語言障礙則是一組以說話和理解語言的困難為特徵的疾病。理解性失語症會導致理解能力受損,表達性失語症則可能表現為奇怪的字詞選擇、使用不完整的短語或句子。大腦萎縮的模式和進程取決於所涉及的疾病。
許多與大腦萎縮有關的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癲癇、亨廷頓舞蹈症等等。
中風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突然中斷,而中度至重度的創傷性腦損傷也可能造成損傷。不幸的是,這些損傷的影響可能隨著時間而變得更加明顯。
阿茲海默症被認為是最常見導致大腦萎縮的疾病之一。高解析度的MRI掃描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隨著病情進展而萎縮。其他與大腦萎縮相關的疾病還包括老人癡呆症、前額葉癡呆和血管性癡呆。這些疾病會導致神經元的逐漸破壞,最終影響記憶和認知能力。
感染因素同樣可能導致大腦的損傷。腦炎、神經梅毒和艾滋病等疾病可以引發腦組織的炎症反應,進而摧毀神經元及其軸突。
酒精的影響相當顯著。研究表明,長期酗酒會與廣泛的皮質萎縮和大腦的重大變化相關。對比健康控制組,酗酒者的大腦在質量和體積上均較小。此外,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精神病也可能影響腦組織的容積。
目前診斷大腦萎縮的常用方法包括CT和MRI檢查。這些檢查可以通過比較多次掃描來觀察大腦體積是否隨時間縮小。
預防大腦萎縮的關鍵在於控制引起萎縮的基礎病症。一些建議的措施包括健康的飲食、定期的體育鍛煉及保持社交生活等。
雖然大多數大腦萎縮被認為是不可逆的,但最近的研究顯示,某些情況下這並非總是如此。例如,一些在戒酒後,酗酒者的腦體積會有所回升,認知功能也會顯著提高。這些發現挑戰了傳統看法,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不可逆性的觀點。
而在這背後,有哪些潛在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能重新激活大腦的生長與恢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