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前已知有3971種蛇類,當中600種是有毒的,而可致人於死的約有200種。這些蛇種在不同的地域會對人類造成顯著的健康風險,主要是透過蛇咬或其他身體傷害。在非洲,最危險的蛇種包括黑曼巴蛇、棉口蛇和地毯毒蛇;而在中東,最令人關注的則是地毯毒蛇和眼鏡蛇;在中南美洲,則以Bothrops蜥(如terciopelo或棕色雙頭蛇)和Crotalus蜥(響尾蛇)最為常見。在南亞,印度眼鏡蛇、普通環蛇、羅素蛇和地毯毒蛇被認為是最危險的物種;然而,其他種蛇在這個地區亦可能造成重大問題。
任何這些有毒蛇類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都有能力造成致命傷害,無論其毒液的效能或行為傾向如何。
毒液的中位致死劑量(LD50)是指在特定測試時間後,必要的劑量以殺死一半測試群體的成員。數字越低,毒性越高。LD50測試有四種測量方法,包括皮下、靜脈內、肌肉內和腹腔內注射。大多數常見的測試方法為皮下和靜脈內注射,因為皮下注射對於實際咬傷最為適用。傳統上,蛇毒的致死亡性是基於對小鼠的LD50研究;然而,由於倫理原因,這些研究正被體外研究所取代。
死亡率(通常以對小鼠的毒性為指標)是用來評估任一毒蛇危險性的一個常用指標,但蛇的毒液傳遞效率、毒液的產量,以及當面對人類時的行為也是關鍵。許多蛇類專家認為黑曼巴蛇和沿海太攀蛇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雖然它們不是最具毒性的蛇。
黑曼巴蛇(Dendroaspis polylepis)是一種原產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巨大毒蛇,是世界第二長的毒蛇,也是速度最快的陸生蛇類,以4.32到5.4米每秒的速度移動。這種蛇因其大小、攻擊性、毒液中的毒性以及中毒症狀的快速出現而被認為是非洲最可怕的蛇類。黑曼巴蛇有100%的毒液注入率,無乾咬(無毒液注入)情況近乎不存在。
黑曼巴蛇的毒液主要由高度病理性的神經毒素組成,這也是為什麼一旦被咬,嚴重的神經毒性會迅速出現。
沿海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是一種大型、高度有毒的澳大利亞毒蛇,分佈於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北部。這種蛇一旦受到威脅會採取防衛姿勢,並迅速且準確地咬擊。
在南亞(主要是印度),大四蛇是導致蛇咬病例最多的四種有毒蛇,包括印度眼鏡蛇(Naja naja)、普通環蛇(Bungarus caeruleus)、羅素蛇(Daboia russelii)和鋸鱗蛇(Echis carinatus)。這些蛇種類群在高人口密度區域更為常見,導致每年有大量的蛇咬事件。
印度眼鏡蛇是一種中等毒性的蛇,其毒液的作用速度非常快。負責許多咬傷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適當的醫療處置及抗毒素治療後,死亡率相對較低。每年估計有約15,000起該物種導致的死亡案例。
普通環蛇被廣泛認為是印度最危險的蛇之一,其毒液由強效的神經毒素組成,會引起肌肉癱瘓。每年導致約10,000的死亡案例,且沒有有效處理的情況下,其死亡率可高達70%至80%。
羅素蛇的咬傷是最痛苦的,並引發內部出血,這是導致印度最多人死亡的毒蛇之一。每年約有25,000人死於該蛇的咬傷。
鋸鱗蛇雖然體型小,但因其不可預測的攻擊性和致命的毒液,使其非常危險。它是南亞死傷最多的蛇之一,其中印度每年估計導致約5,000人死亡。
在了解這些毒蛇的特性後,你是否會對它們持有更加敬畏的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