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低營養區域(LNLC,Low-nutrient, Low-chlorophyll)與高營養區域(HNLC,High-nutrient, Low-chlorophyll)之間的區別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物鏈運作。這篇文章將探討這些區域的特點、其生物鏈的運作機制,以及這些現象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
低營養區域是指那些氮、磷或鐵等重要營養素含量較少的水域,這導致其初級生產率低,表現為低氯ophyll濃度。這些區域的存在範圍遍及全球海洋的75%。
低營養區域通常被稱為貧營養(oligotrophic)區域,這些區域的初級生產受到營養素供應的限制。它們多數位於亞熱帶旋轉流(subtropical gyres)當中,亦可能出現在地中海或某些內陸湖泊中。與沿海地區相比,這些區域的營養素來源相對較少,主要是因為陸地上的營養素流失和海洋環流的影響。
在這些低營養區域,生產者主要是小型的浮游植物(picoplankton)。這些浮游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限的營養素,並成為食物鏈的基礎。浮游植物的初級生產形成了水域內其他生物的食物來源,比如小型浮游動物。這些小型浮游動物又成為較大魚類及其他捕食者的食物。
初級生產是將二氧化碳和其他元素轉化為有機化合物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主要依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大約一半的地球碳固定都來自這一過程。
相比之下,高營養區域通常被定義為HNLC區域,這些地方養分含量高,但初級生產和氯ophyll濃度仍然偏低。這種現象多由缺乏微量營養素(例如鐵)所引起,使得即使有足夠的宏量營養素,浮游植物的生長仍然受限。
在高營養區域,由於有更高的初級生產,加上充足的營養素供應,因此生物多樣性較高。這些地區的食物鏈結構相對健全,能夠支持各種漁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的繁榮。與此同時,低營養的狀態則促進了浮游植物之間的養分循環,雖然其總產量較少,但由於生態系統較為封閉,整體效率卻不容小覷。
在低營養區域,主要的生產力來自資源的效能利用,特別是在這些地區,微生物環路對循環及將無機養分轉化為有機物質起著關鍵作用。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的加劇,全球的氮、磷等養分供應格局將會發生改變,這可能會導致低營養區域和高營養區域的界限變得不再明確。科學界正在緊密關注這些變化,因為它們將影響全球碳循環及整體生態的健康。
截至目前,儘管低營養區域的初級生產率較低,但由於其範圍廣泛,仍然占全球海洋生產力的40%。因此,我們必須思考:在未來的氣候情景下,這些脆弱的生態系統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