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研究顯示,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此種革蘭氏陽性、β-溶血性鏈球菌,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它被認為是腸道和生殖道的常見共生菌,但近年來,S. dysgalactiae所導致的人類入侵性感染的案例卻在不斷增加。哪些因素促成了這一變化呢?
「S. dysgalactiae 通常只被視為非致病性菌株,但其實它已逐漸成為引發嚴重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文獻報導,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對這種細菌的感染頻率顯著上升,而健康的攜帶者卻多見於年輕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目前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此菌的侵襲。研究指出,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癌症和糖尿病患者,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這也反映出其高度的機會性病原特性。
「男性的感染比例高於女性,可能與男性承受更多的共病有關。」
在不同的人類疾病表現中,S. dysgalactiae的非侵入性感染主要包含扁桃腺炎和淺表性皮膚感染。近期的研究還指出,其在細菌性皮膚感染中的角色被低估,可能在多數案例中造成紅腫熱痛的 cellulitis,也就是皮膚組織炎。這讓我們開始重新評估其在皮膚感染中的重要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細菌的臨床表現越來越多樣化,除了膿毒症和骨關節感染外,還可能引發呼吸道感染、心內膜炎,甚至婦科或腹腔感染。特別是原發性膿毒症,約佔所有病例的20%。此外,與傳統性的 Streptococcus pyogenes 相關的後鏈球菌性腎小球腎炎及急性風濕熱,最近也被發現與 S. dysgalactiae 有關。
「在感染後,該菌的機制會使其成功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這是造成入侵性感染的原因之一。」
探討其致病機制,可以發現,S. dysgalactiae的M蛋白能促進細菌附著及內吞於宿主細胞內,進一步引發感染並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清除。其他黏附因子也被識別,顯示了該菌的適應能力。此外,這種細菌的毒性因子,如溶血毒素,可能會加劇感染的嚴重程度。
治療上,青黴素仍是主要的選擇,然而在一些地區也出現了抗藥性上升的趨勢,故疾病的治療時長各異。儘管S. dysgalactiae 和其相關菌株的治療有多種選擇,但需要警惕可能的抗藥性變化,確保能夠有效地控制感染。
在動物界中,S. dysgalactiae 曝光於各種宿主中。它是導致牛乳腺炎的常見病原,這也為其名稱的由來,研究指出其在夏季造成的乳腺炎較為普遍,可能與飛行昆蟲在血清中的傳播有關。此外,這種細菌還對小狗的新生兒死亡率構成威脅。
總結來看,S. dysgalactiae的入侵性感染得以趨於頻繁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的老化、慢性病患者的增加、抗生素耐藥性的演變,亦或是其獨特的致病機制。未來的研究可能將進一步揭示其在臨床上的意義和治療上的挑戰。您認為,面對這種逐漸增加的感染風險,人類應該如何加強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