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上,雙性人(Intersex)是指那些在出生時擁有多種性特徵的個體,這些性特徵可能包括某些染色體型別、性腺、或生殖器,這些特徵無法被簡單地划分為傳統的“男性”或“女性”。根據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公室的定義,這樣的特徵不符合典型的生物性別二元模式。據估計,每4500至2000出生的嬰兒中,便有一名嬰兒可能出生時具備模糊的性別特徵。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涉及非典型染色體、性腺或荷爾蒙的情況。
“雙性人是一個用來描述人體多樣性的一個總稱,涵蓋了許多自然的身體變異。”
雙性人的存在長期以來受到社會的忽視和誤解,特別是在文化和醫療上。過去的觀念常將雙性人稱為“雌雄同體”或“先天性閹人”,而這些術語現已不再被廣泛接受,部分原因是它們通常被認為是誤導性的並帶有污名。用於描述雙性人的術語隨時間和地區而異,許多當代倡導者已經主張使用“雙性人”這一術語,並指望在社會中增進對該群體的理解與接受。
過去,雙性人大多數被誤解並遭受歧視,特別是在其性特徵被發現的早期阶段。在全球某些地方,双性婴儿面临父母的抛弃,甚至是灭婴。在一些国家,例如乌干达和中国,双性儿童可能因为被认为不合常规而遭到杀害或遗弃。
“一些学术研究指出,全球范围内对双性婴儿和儿童的非自愿手术干预日益受到批评,人权机构正在逐渐将其视为人权侵犯的行为。”
隨著科技和醫學的進步,雙性人面臨的挑戰不僅僅在於身份認同問題,也涉及到心理和生理健康。一些出生時性器模糊的嬰兒經常在沒有他們同意的情況下接受手術,以符合社會上對於性別的期望。這些手術的結果可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造成重大的創傷與影響。
雙性人這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但直到安·福斯特-斯特靈於1993年發表獲得廣泛關注的文章《五種性別:為什麼男性和女性並不足夠》的時候,這個術語才開始獲得普及。對於“雙性人”這一術語的使用和接受程度,實際上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一些組織採用“具有性發展差異的個體”這一術語來進行醫療上的描述。
歷史上,對雙性人身份的理解受到文化和社會傳承的影響。古希臘的歷史學家迪奧多蘇斯評論過雙性人的神話存在,而一些文化,如南亞的希傑拉群體,甚至認可超越兩性別的第三性別。這些文化對待雙性人的方式不僅体现在文化尊重上,甚至在法律和權利的分配上都表現出靈活性。
隨著人權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的國際機構開始關注雙性人所面臨的權利侵犯問題。各類人權機構已開始針對雙性人進行調查,並呼籲結束對雙性人的醫療干預。馬耳他在2015年通過法案,成為全球首個禁止未經同意的醫療操作以改變雙性人性別特徵的國家。
“雙性人不應該被迫接受非自願的變性手術,應有權利選擇或拒絕這樣的干預。”
過去的做法常常是基於對不合常規的恐懼和無知,許多雙性人群體的人都曾經在各自的文化中面臨嚴重的社會壓力。儘管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聲音支持雙性人的權益,但在許多國家,相關法律仍然相對滯後。
雙性人並非一個簡單的屬性或個體,而是關乎整個社會對於性別多樣性的理解。當社會逐漸意識到性別的多樣性與流動性,未來會不會更能包容這份獨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