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對性別認知的進步與尊重下,醫療專家和研究者們逐步意識到以“人妖”來描述特定性別或生理狀況的語言不僅是過時的,不符合當前的科學認知,還容易導致歧視與 stigma。這引發了對更適當術語和語言使用的反思。
“人妖”一詞曾經在許多文化中被廣泛使用,但隨著社會對性別多樣性與包容性的認識增加,這個術語越來越被視為侮辱性和貶義的。醫療專業人員開始重視尊重個體的自我認同和經歷,並試圖避免在臨床環境中使用可能引發羞恥感或困惑的術語。
“對於那些有著不同生殖特徵的人來說,以尊重和敏感度的方式描述他們的身份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公室的定義,互性(Intersex)是指那些在生物性別特徵上存在多樣性的個體,這包括其染色體、性腺或生殖器的特徵並不符合傳統的男女二元觀念。每1000名出生的嬰兒中,大約有0.02%到0.05%的嬰兒出生時會有不典型的生殖器,這在全球範圍內逐漸受到重視。
“大多數互性個體會在其生命的某個時期受到性別指派,這可能會與他們的性別認同不一致。”
對於互性人的語言使用,許多醫療界人士和學者強調,使用更加包容和符合現實的術語能夠幫助消除偏見。歷史上,“人妖”這個詞不僅會在社會中造成負面印象,還會對互性人造成心理創傷。醫學研究者開始倡導使用“互性”或“性發展差異”(DSD)等術語,以更準確地描述這些個體的情況。
數十年來,互性人群面臨著性別身份的強迫改變,甚至在婚姻、受教育及就業等方面的歧視。在許多地區,互性嬰兒一出生就可能面臨外科手術或荷爾蒙治療,這被認為是對他們身體自主權的侵犯。各種國際人權機構,譬如聯合國和歐洲理事會,陸續發布聲明,要求終結這種不必要的“正常化”手術。
“所有干預措施都應得到互性者的知情同意,這是保障其人權的基本要求。”
隨著對性別多樣性認識的深入,醫療專家與社會共同探索更具包容性的描述方式,旨在降低社會對互性人士的偏見和歧視。這一變化不僅是對科學的進一步尊重,也是社會正義和人權的重要延伸。不再使用“人妖”一詞,顯示出對互性者的尊重與理解,那麼,未來我們如何進一步推進這一變革,以促進所有人的平等對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