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在農藥的日常使用中暴露於眾多潛在的健康風險中。農藥對健康的影響可以是急性或延遲的,急性影響可能導致農藥中毒,對此需要緊急醫療。長期的影響則包括出生缺陷、胎兒死亡、神經發展失調、癌症及神經系統疾病等。這些問題讓許多農民的生活和健康受到挑戰,尤其是在農藥噴灑的高暴露環境中。
根據《斯德哥爾摩公約》,最危險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中有九種為農藥,這促使不少農藥被禁用。
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接觸農藥,包括職業、家庭、學校、空氣、水、土壤及食物。幾乎所有人類都會在某種程度上接觸到農藥,可是農民,特別是勞動力不足的社區,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拉丁裔農工,面臨的暴露風險則更為嚴重。在某些地區,這些農民接觸農藥的程度比其他地區的居民高出906%。這引發了環境正義的討論。
有證據顯示,農藥在環境中的殘留物,即使經過清洗或去皮後,依然會存在於水果和蔬菜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威脅。
農藥的毒性取決於化學類型、暴露途徑、劑量和暴露時間。美國環保局對於食品中農藥殘留的允許限度進行規定,這是基於科學風險評估,但對於混合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協同作用的研究卻仍然有限。雖然農藥的使用主要與農業相關,但它們也用於公共衛生干預措施,控制傳染病传播的媒介昆蟲及意外植物。
農藥旨在殺死活生物,根據其類別,其作用機制有顯著差異。根據不同的研究和數據,農藥的長期使用已經被證明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特別是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
許多研究指出,農藥暴露與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多種器官的癌症增加風險有關,這不僅限於職業接觸,也包括住宅環境中的暴露。
研究表明,孕期接觸農藥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有更高的白血病發病率。農藥中的甲基氯磷等有機磷類物質,已被驗證可對人類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尤其對發育中的胎兒影響甚大。
農藥的急性健康問題主要發生在處理這些化學物質的農工中,例如腹痛、頭暈、頭痛、噁心和皮膚、眼部問題等。在中國,每年約有50萬人因農藥中毒,而其中500人死亡。這些數據顯示農藥的危害何其嚴重。
例如,某些常見的除蟲劑,如菊酯,若吸入可能會引發潛在的致命情況。
癌症風險的增加是農藥長期暴露所引發的一大問題。許多研究發現與農藥接觸有密切關聯的癌症類型,其中不乏白血病和淋巴癌等。例如,某項研究表明,農業工人使用農藥的歷史與多種癌症的增加風險密切相關。
農藥暴露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急性和慢性接觸高劑量農藥可導致神經毒性,影響認知和運動能力。對孕期和幼兒期的有機磷類接觸會造成其神經發展受損.
農藥作為內分泌擾動物質,其對生殖健康的影響引起重視。根據研究,高濃度和長期的農藥暴露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導致流產率上升還能引起青春期模式的改變。
雖然無法通過安慰劑對照試驗來研究農藥的接觸,然而使用預防原則卻是目前減少接觸潛在毒素的重要方法。美國醫學會建議應該限制農藥的接觸,並強調目前的監測系統不足以確定暴露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計劃,農業工作者每年面臨著3百萬例的重度農藥中毒,因此,應該更嚴格地審視農藥的使用與產生的健康影響。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消費者又該如何在選擇食物時做出明智的決策以保障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