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ernal Flame》是美國流行搖滾樂隊Bangles收錄於第三張錄音室專輯《Everything》中的一首歌曲。這首於1989年1月23日推出的力量情歌,為團員Susanna Hoffs與已建立的作曲團隊Billy Steinberg和Tom Kelly共同創作。自推出以來,《Eternal Flame》在九個國家中登上了榜單第一,包括澳大利亞、瑞典、英國和美國。因此,它被公認為Bangles的“靈魂”之作。
《Eternal Flame》成為團體的經典之作,反映了情感與優雅的完美結合,並引發了全球攪動。
《Eternal Flame》的創作背景等同於其音樂本身的迷人性。Susanna Hoffs與Billy Steinberg和Tom Kelly於1986年相遇並開始合作,這一經歷使她的創作風格發生變化。她通常根據旋律創作歌詞,而這次則與史丹伯格和凱利的寫作方法形成對比。他們通常是從歌詞開始,再為其配上旋律。這種不同的合作方式促成了《Eternal Flame》的誕生,其中“永恆之火”這一隱喻更是源自於Bangles參觀藝人艾維士·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墓地時所見的聖火。
「我們參觀了記憶花園,看到一個本應燃燒著的永恆之火,卻因降雨而熄滅。」
在錄製過程中,這首歌經歷了數次調整。最初的demo打算以吉他為主,但贊助人Davitt Sigerson的星星點燈調整,最終賦予了這首歌以鐘聲般的音效。Hoffs甚至在錄音時選擇了裸唱,以展現歌曲的脆弱與釋放感。這一過程展示了創作者跨越商業音樂界限的勇氣與創新精神。
「想像自己像在脫衣舞會,脆弱但自由的感覺,我決定試試。」
歌曲的發行後,引起了音樂評論家的廣泛討論,許多人將其與1960年代的音樂風格作比較。Steinberg認為這是一首結合了The Byrds與The Beatles風格的作品,而一些評論則提到這首歌在情感上的深度。某些專家甚至認為這首歌的旋律非常適合演唱者如安妮塔·貝克(Anita Baker)或惠特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
「這首歌讓人回想起了美國流行音樂的舊時光,聆聽後令人回味無窮。」
1989年1月,這首歌作為Bangles的單曲發布,起初在美國Billboard Hot 100中排名56,然後在十週內飆升至榜首,成為該團體第三次進入此榜單的首位。它不僅為Bangles創造了歷史,還讓兩位作曲家Billy Steinberg和Tom Kelly創造了連續五年登上Hot 100榜首的紀錄。
「對Bangles來說,《Eternal Flame》不僅是音樂上的成功,也是她們商業上的里程碑。」
儘管《Eternal Flame》為Bangles帶來了名聲和銷售成功,但其後的發展卻顯示出各成員之間的張力與壓力最終導致了樂隊的解散。隨著第三張專輯中的單曲“Be with You”的失利,Bangles於1989年10月宣布解散,這一切反而讓人對她們的音樂成就感到惋惜。
「成功的背後,其實隱藏著音樂風格過渡期的掙扎與平衡。」
如今,在音樂史上,《Eternal Flame》無疑是Bangles的經典之作,其影響力持續延續至今,許多樂隊和藝人仍然選擇翻唱這首歌。它所展現的情感與韌性,不僅是對那個年代的一種追溯,還能引起現今聽眾的共鳴。這樣一首貫穿了那個年代的歌曲,究竟在今天的音樂環境中,會否再度被發掘並重新演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