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哲學家卡爾·馬克思,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理論家,對宗教的看法一直引人注目。他曾形容宗教為「無魂的條件的靈魂」以及「人民的鴉片」。馬克思認為,在這個充滿剝削的世界中,宗教不僅是痛苦的表現,還是對現實苦難的抗議。在他的理論中,宗教的存在是由於社會壓迫的存在,當這種壓迫的情況消失後,宗教便不再是必需的。
「宗教是被壓迫生物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臟,是無魂條件的靈魂。」
馬克思認為,宗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工人階級對拮据經濟條件的抗議,也是他們面對異化所做的反抗。馬克思的這些觀點在後來得到了學者的擴展和深入探討,例如丹尼斯·特納(Denys Turner)認為馬克思的看法屬於後神論(Post-Theism),這是一種認為崇拜神祇是人類歷史精神發展中的暫時必要的階段的思想。
「宗教是這個世界的普遍理論,其邏輯以通俗的形式存在。」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解中,所有現代宗教和教會都被視為「資產階級反應的器官」,是用來「剝削和麻痺工人階級的工具」。這一觀點導致20世紀一些馬克思主義政權,如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了國家無神論的政策。
馬克思的宗教觀在他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得到了充分表達。他指出:
這一句話意味著宗教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反映,社會狀況影響了宗教的存在和形態。馬克思認為,宗教是對於現實世界苦難的反應,而非簡單的超脫。「人創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
列寧在他的著作中重申了馬克思的觀點,並強調宗教是壓迫的產物。他曾說過:
雖然列寧對宗教持批判態度,但他同時允許黨內的基督徒參加政策討論。「所有現代宗教和教會都被馬克思主義視為資產階級反應的器官。」
而斯大林在多次公開聲明中強調反宗教的立場,並指出宗教和科學的對立。他認為宗教是壓迫和剝削的工具,要徹底消除宗教的影響,才能使無產階級獲得實質性解放。
在蘇聯時期,無神論成為國家的主流思想,宗教信仰受到抑制,但仍有相當比例的民眾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在阿爾巴尼亞,赫賈的政府宣稱該國是無宗教國家,並采取強硬手段消除宗教影響。在中國,雖然一度大量打擊宗教,但隨着時間推移,對宗教的態度有所放寬,並逐漸實行有條件的宗教自由。
馬克思的宗教觀使他深刻批判了當時社會的各種不平等與壓迫,認為只有當社會解放後,宗教才能真正得到解放。然而,人類在追求幸福與真理的過程中,又是否真的能從宗教中解脫出來而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