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炎症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當身體遭遇感染或損傷時,自然免疫系統會迅速反應,試圖修復受損組織並抵抗病原體。在此過程中,一項被廣泛應用於臨床的檢測便是紅血球沉降率(ESR)。該測試反映了紅血球在抗凝全血中的沉降速度,通常於24至48小時內顯示出上升的趨勢,這一變化的背後原因又是什麼呢?
紅血球沉降率(ESR)是評估炎症的一個關鍵指標。它測量紅血球在特定時間內的沉降情況,通常使用西方格倫試管進行。在正常情況下,紅血球之間因帶有負電荷而互相排斥,不容易彼此疊加,但在炎症過程中,這一現象卻會發生逆轉。
當炎症發生時,血漿蛋白質(如纖維蛋白原)的濃度會上升,這促進了紅血球聚集,形成所謂的“ rouleaux ”。
在急性炎症的初期,身體會釋放許多促炎因子,刺激免疫細胞的生成和活化。在此過程中,纖維蛋白原及其他凝血蛋白質的濃度上升,使得紅血球更容易聚集在一起。根據 Stokes 法則,直徑越大的顆粒沉降速度越快,因此,紅血球形成的聚集體沉降速率較快,導致ESR上升。
通常,ESR會在急性炎症發生後的24至48小時內上升,這是因為:
ESR在急性炎症過程中,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恢復正常,而這一過程也反映了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
ESR的檢測結果能幫助醫生判斷身體的發炎狀況。當ESR顯著升高時,如超過100 mm/h,通常會引發對潛在疾病的進一步調查,這可能包括感染、腫瘤、慢性肝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況。這一指標在臨床上雖然不具特異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個常用的炎症標記物是C反應蛋白(CRP)。
儘管ESR和CRP在某些情況下的結果相輔相成,但他們之間也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且各自對炎症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這表明對於確診與治療而言,單一的炎症指標可能不足以給予全方位的視角,需結合多檢測來綜合分析病人的健康狀態。
急性炎症後ESR在24至48小時內上升,表明身體正應對炎症反應。這一過程不僅反映了白血球及其他免疫細胞的表現,也揭示了身體驚人的適應能力。在你看待這項檢測時,是否已經開始思考其影響力和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