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作為生命所需的基本生理過程,在我們的睡眠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當我們進入不同的睡眠階段時,呼吸的模式卻會出現驚人的變化。特別是快速眼動睡眠(REM)期間,那種不規則的呼吸模式,正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本文旨在探討這一生理現象的成因及其影響。
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身體出現一系列生理改變。這個階段中最明顯的特點便是每分鐘的通氣量(minute ventilation)不穩定,其模式包括突然的頻率和強度變化,且有時會出現呼吸暫停,持續時間可達10至30秒。
這些呼吸的不規則性並非無緣由,它們與快速眼動睡眠中的眼球運動脈絡緊密相連。
研究表明,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呼吸的調控並非依賴於傳統的化學感受器,而是受到行為呼吸控制系統的激活所驅動。這意味著呼吸模式的變化是生理上自然且預測性的,而非病理性的。例如,總通氣量在此階段也顯得十分不穩定,可能會增強、減少或保持不變。
當進入快速眼動睡眠時,腹部肌肉在呼吸中起到的作用相對減小,而肋骨的貢獻比例降低。這是因為快速眼動睡眠伴隨著上呼吸道的肌肉鬆弛——特別是咽部擴張肌的激活減少,導致了呼吸道阻力的增加。
在快速眼動睡眠過程中,上呼吸道的阻力顯著上升,這使得整個呼吸過程變得更加艱難。
快速眼動睡眠還伴隨著動脈血氣的變化,血氧分壓(pO2)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壓(pCO2)上升的現象隨之增加,這品析了呼吸效率在該階段會受到抑制。
在清醒狀態下的呼吸比較之下,快速眼動睡眠期間的呼吸不規則性更加突出。健康的成年人在清醒時每分鐘平均通氣量約為7.66公升,而在REM睡眠時僅為6.46公升,顯示出明顯的減少。
這一現象提示著我們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生理調控機制與清醒狀態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與高度有關的睡眠研究發現,隨著海拔上升,睡眠質量及呼吸會出現顯著變化。高海拔地區的居民經常報告有不規則的呼吸模式及更多的驚醒頻率。這意味著呼吸的變化不僅僅是在生理機制上的問題,同樣也與環境因素有關。
睡眠障礙也會影響呼吸模式,其中包括打鼾、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情況。這將為我們理解正常與異常呼吸模式奠定基礎。
快速眼動睡眠的呼吸變化無疑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生理過程,這種不穩定的呼吸模式不僅影響睡眠質量,也可能影響健康。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揭示更多背後的生理機制,幫助我們探索如何改善睡眠質量以及其對身體的影響。你對這些睡眠期間的呼吸模式變化有什麼樣的思考與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