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範圍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G6PDD),俗稱「蠶豆病」,是最常見的酶缺乏性貧血之一。這是一種先天性代謝異常,易使紅血球破裂,儘管大多數患者通常無症狀,但在特定觸發後,卻可能出現如黃疸、尿液變深、呼吸急促和疲倦等症狀。這種狀況並不罕見,估計全球有約4億人受此影響,尤其在非洲、亞洲、地中海地區及中東地區最為常見。
這種基因缺乏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而其主因則為紅血球中的一種重要酶缺失,這導致了氧化壓力下的紅血球損傷。
G6PD缺乏症是由G6PD基因變異引起,其負責產生重要的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該酶能有效防止紅血球內反應性氧物質的堆積。當這一酶存在缺陷時,紅血球將受到損害,進而觸發溶血反應。這種情況通常在感染、壓力、特定藥物和某些食物(如蠶豆)等因素刺激下發生。
飲食中的某些食物,如蠶豆,即使少量也可能對G6PD缺乏患者構成風險。這些食物中含有的化合物會導致氧化壓力,最終誘發急性溶血。
根據目前研究,許多G6PD缺乏的患者在醫療使用方面應避免某些藥物,例如阿司匹林和抗瘧藥物,因它們可能引發急性溶血。
在古代,蠶豆被認為具有禁忌性,甚至曾出現在多個文化傳說中。據說,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禁止成員食用蠶豆,部分原因則是其可能與人體健康問題相關的信仰。
該病的診斷通常基於患者的症狀和家族病史,輔以實驗室檢測和基因檢測來確定G6PD活性。當發生急性溶血時,可能需要進行輸血等治療措施。而預防則是治療中最重要的環節,患者需謹慎避免食用蠶豆等觸發食物。
儘管G6PD缺乏的個體未必會更頻繁地罹患其他疾病,但其確實在某些情況下更易受到氧化壓力影響,從而引發健康問題。這表明患者需要對自己的飲食和健康狀況保持高度警覺,特別是在有可能食用蠶豆的場合。
G6PD缺乏症雖然主流經常被低估,卻可能在不經意間成為生命的威脅。
那麼,在我們喜歡的食物中,有多少潛在的危險等待引發關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