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於食品生產效率的需求不斷上升,電池籠在養雞業中的使用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這一系統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在疫情後全球市場需求愈演愈烈之際,成為了大多數蛋品生產者的首選方案。電池籠是通過將多隻母雞放置於金屬籠子中來飼養,這樣的做法減少了農場的空間需求,並能持續提供穩定的蛋源。事實上,美國的數據顯示,2014年約有95%的雞蛋都來自於這些電池籠系統。
根據養雞業者的反映,電池籠不僅提高了肉雞的生產效率,還能降低飼料消耗,並減少疾病的傳播機會。
全球範圍內,機械化電池籠系統被廣泛應用於飼養蛋雞。這種系統不僅能減少雞群之間的攻擊與互殘行為,還能透過有效的養殖管理減少農場工作的人力需求。儘管如此,許多動物福利倡導團體指出,這種系統的缺點在於約束了母雞的活動、限制了自然行為,且增加了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
基於對動物福利的考量,歐盟於2012年開始禁止傳統的電池籠。這一決策引發了歐洲各地農民對於飼養方法的重新思考,許多農民轉向略大一些的籠子,並進行所謂的“豐富化”,例如加設棲木與窩巢,從而得到所謂的“外籠群飼”的標籤。
雖然政府禁止了標準電池籠的使用,但在某些國家中,仍有農民在法律的邊緣進行飼養。
消費者對於非人道的飼養方法表示強烈不滿,隨之而來的便是對電池籠的質疑。許多飼養戶開始尋求替代方式,例如放養或棚養系統,希望借此提高蛋的質量,並響應消費市場的需求。儘管如此,大量的專家指出,這些替代方法同樣也存在動物福利的問題,行為喪失及繁殖問題依然是商業養雞業面臨的挑戰之一。
為了解決飼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包括疾病傳播與受害雞的生產效率,電池籠的設計不斷進化。原始的設計在上世紀初便開始被採用,並逐步演化至今。許多農業專家指出,即使是改良型的電池籠也難以根本改善雞隻的生活環境,這讓許多動物福利組織持續施壓推動法律政策的改變。
不同國家對電池籠的禁止力度不一,從加拿大的緩慢實施到瑞士的早期禁令,各国政策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
隨著動物權益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選擇購買蛋品時會詢問來源及飼養方式,這使得生產商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飼養方法。許多企業開始響應這一潮流,計劃在未來幾年內逐步淘汰電池籠,轉向更人道的蛋品生產。
然而,這一趨勢的持續推進仍然需要來自消費者的支持與法律上的規範。究竟在追求生產效益與動物福利之間,我們能否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