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是我們身體防禦疾病的重要屏障,其中吞噬作用扮演著關鍵角色。吞噬作用,這一過程源於古希臘文的“食”與“細胞”,使得免疫細胞能夠通過其細胞膜包裹並吞噬大於0.5微米的顆粒,形成名為吞噬體的內部空間。這一過程不僅是自然免疫的重要機制,還是應對感染的第一道防線,接下來讓我們一探吞噬作用的驚人機制。
吞噬作用是免疫系統中的一個主要機制,用於清除病原體和細胞碎片。
吞噬作用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瑞士科學家阿爾伯特·冯·科利克(Albert von Kölliker)在1849年首次描述了單細胞生物如何攝取小型有機物質的過程,這被認為是吞噬作用的早期記錄。隨後,德國動物學家恩斯特·海克(Ernst Haeckel)在1862年首次展示了白血球的吞噬能力,進一步確認了免疫細胞在吞噬作用中的關鍵角色。
在免疫系統中,專業的吞噬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樹突狀細胞、破骨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這些細胞具有強效的吞噬能力。其中,中性粒細胞是主要的抗感染細胞,能在感染時迅速向受影響的組織移動,展現出其高效的吞噬和殺菌作用。
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涉及形成“吞噬盞”,並激活氧化爆發以消滅病原體。
吞噬作用的受體可分為依賴於調理素的受體和非依賴於調理素的受體。調理素受體會識別結合到病原體上的抗體或補體成分,而非調理素受體則通過逆向受體來進行識別。這些受體不僅有助於細胞的識別過程,還能促進吞噬體的內化。
被吞噬的物質會在吞噬體中被消化。吞噬體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並隨著其酸化,啟動降解酶的活性。根據不同的情況,降解可分為依賴氧的降解和非依賴氧的降解,以消滅細菌和其他病原體。
吞噬作用後,生成的氫氧化物和多種有毒化學物質可有效殺死細菌及真菌。
在細胞凋亡過程中,巨噬細胞透過一個稱為“清除”的過程將死亡細胞吞噬。這些死亡細胞會在細胞表面表現出多種內部分子,巨噬細胞依賴這些分子進行識別。因此,清除失效可能會導致自體免疫病的形成,這凸顯了吞噬作用在維護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
在原生生物中,吞噬作用被廣泛用作攝取養分的主要方式。例如,變形蟲通過偽足包圍目標物進行吞噬,而纖毛蟲則在專用的細胞腔內進行此過程。這些過程與免疫細胞的吞噬作用有很多相似之處,最終都會形成吞噬溶酶體以進行消化和營養吸收。
吞噬作用不僅是在免疫防禦中的關鍵機制,還是生命體獲取營養的基本方式之一。
吞噬作用的效率和重要性彰顯了免疫系統的複雜性和高度適應性。而隨著對這一機制研究的深入,我們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支持免疫系統,幫助我們對抗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