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醫療和心理健康模式中,問題解決往往是核心焦點。然而,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員發現,當面對創傷和暴力經歷的患者時,詢問「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是「你有什麼問題?」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治療並增強患者的治癒能力。
這種轉變的核心在於理解患者的背景,逆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讓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創傷知識護理(Trauma-Informed Care, TIC)強調從患者的經歷出發,理解創傷的影響。這種模式不僅涉及對於生理上的創傷,還包括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影響。患者在被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時,往往會感覺到自己的經歷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更深層次的情感鏈結在一起。
創傷的影響可以深遠且複雜,涉及到人類的思維、情緒、行為及人際關係。當專業人員開始注重患者的過去經歷,它不僅促進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增強了醫療提供者的同理心和支持能力。這是因為專業人員認識到,患者可能正面臨一種深層的、不斷重現的危險感,而這種危險感應該優先受到重視。
一種創傷知識的視角讓醫療者可以了解這些行為不僅是表現出的問題,而是生存策略的反應。
如研究所示,採取創傷知識護理的方法可以在各種環境中得以應用,包括精神健康、法律、教育等領域。TIC的五個核心原則之一是安全,這強調了在任何治療環境中,患者首先需要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才能打開心扉,讓治療發揮最大的效果。
根據美國物質濫用與心理健康服務管理局(SAMHSA)的定義,創傷知識護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理解「創傷的三個E」:事件(Event)、事件的經驗(Experience)和影響(Effect)。這意味著,當前的情況不僅受最近事件的影響,還與之前的生命經歷密切相關。
當一名醫療提供者詢問「你有什麼問題?」時,他們其實是在試圖切入表面,華麗的治療和標籤患者。但如果他們反過來詢問「你的故事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事?」這時,患者得到了開啟自我表達的機會,從而促進了一種更加深入的療癒過程。
這種對患者過去經歷的高度重視,能夠通過創造安全的環境來促進信任,進而增強治療的效果。
不少研究均表明,患者在接受支持時,若能感受到醫療提供者的誠意和理解,他們更容易與其建立穩固的關係,並在這樣的關係中獲得重建自我的力量。這不僅是因為關係的建立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還因為這樣的互動動態能夠幫助患者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的行為和感受。
「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對於痛苦經歷的對話,也是在療癒過程中重構自我身份的重要一環。透過這樣的提問,患者可以得到識別自身經歷的機會,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重建對自我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更好地連結和調整與他人的互動模式。
因此,我們須要問自己:在面對他人的痛苦之時,我們是否也能透過更深層的提問,促進更有意義的交流與理解,進而推動他們的治療旅程?
作為醫療或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除了要學會去聆聽,還要學會如何提出合適的問題,讓患者感受到安全、被重視,並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透過這樣的創傷知識護理模式,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服務患者,還能使這些經歷成為治療的開端。究竟我們能否在每一次的對話中,選擇另一種方式來理解和支持那些面對創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