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灣的土地填海工程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都市的面貌,擴展了地區有限的可用土地。該區域的填海計劃分布在納沃塔斯市(Navotas)到卡維特省(Cavite),總面積超過10,000公頃(100平方公里),這項工程引發了環保團體的反對和批評,但也無法否認其在解決城市空間不足問題上的潛力。
馬尼拉首都地區的早期填海工程始於19世紀末的西班牙殖民時期。當時的馬尼拉南港建設使海岸線向西移動,遮蔽了位於海灣邊的古城區內特穆洛斯(Intramuros)。二十世紀初,美國殖民政府將圍繞要塞的護城河排乾,並將其轉變為高爾夫球場。戰後的馬尼拉市更加依賴填海來建立馬尼拉北港及其他設施。
1977年,英美軍政府夫人伊梅達·馬爾科斯(Imelda Marcos)啟動了“海灣城市”(Bay City)的建設,計劃大規模填海以增進城市的發展。
馬尼拉市政府在2017年核准了四個填海計畫,包括新馬尼拉灣國際社區(407.43公頃)、太陽城(Solar City, 148公頃)、馬尼拉港中心擴建(50公頃)及地平線馬尼拉(Horizon Manila, 419公頃)。這些計畫不僅是在結構上會重塑馬尼拉的面貌,還包括新的住宅和商業發展。
目前,從總提案中,只有六個填海計畫獲得了菲律賓填海局的批准,顯示出政府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逐步重視。
雖然填海工程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但這些計劃也引發了激烈的社會和環境爭議。許多環保團體質疑這些建設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傷害,甚至引發洪水與水污染等問題。另一方面,支持者則強調這些項目有助於吸引投資、提升經濟以及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填海工程如同一把雙刃劍,可能將城市推向繁榮的同時,也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生態損失。”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馬尼拉灣的填海工程已經孕育了許多成功的案例,如馬尼拉灣綜合娛樂城、亞洲世界(Asiaworld)商業區和馬尼拉國際集裝箱碼頭,它們已成為城市的重要經濟動力。然而,這些成功常常伴隨著資源浪費、抗議與法律挑戰。在每個開發背後,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成為了一個持續的課題。
隨著地平線馬尼拉及其他填海計畫的陸續開工,馬尼拉的未來面臨許多可能性。填海不僅僅是擴建城市,它融合了人類活動、商業潛力及環保考量。城市決策者需要在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以保障未來的可持續性。
“未來的馬尼拉是將面對挑戰,還是將迎接機遇?這將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那麼,面對這些即將到來的變革,我們是否準備好提倡更加負責任的發展方式以保護我們珍貴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