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商業環境中,反向物流已經不再是個別的運營環節,它已經成為持續競爭的核心要素。反向物流涵蓋了所有與產品及材料上游流動相關的操作,從商品運回初始目標地的流程,還有其相應的價值回收或正確的處置方式。隨著全球綠色關注的增加及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的推展,反向物流的實踐正變得愈發重要。
反向物流的過程涉及管理和銷售過剩及退回的設備和機器。
根據最新報告,2023 年全球反向物流市場的估計價值約為 9932.8 億美元,未來市場預計將以每年10.34%的增長率迅速發展,這讓企業不禁思考,如何能在這場新商業競賽中脫穎而出。
現今許多零售商對商品退貨的處理常視為獨立的、不相關的交易。他們面臨著快速、有效且經濟的處理退貨的挑戰。顧客的需求促使他們必須提供準確且及時的服務標準。
藉由遵循退貨管理最佳實踐,零售商可以達成既滿足運營需求也促進客戶留存的退貨流程。
反向物流不僅是退貨管理,它還涉及到與退貨避免、關鍵過程、處置及其他售後市場的供應鏈問題相關的活動。這種廣泛的跨功能影響表明,企業在改善內部整合努力方面將會受益,特別是在應對外部因素影響的能力上。
實施反向物流,如同其他操作與流程,伴隨著固有風險。雖然關於反向物流風險的研究相對有限,但一些研究已經開始探索這些挑戰。數據顯示,企業的退貨費用可能占其總銷售的高達7%。而在美國,僅在2020年,退貨送貨的總成本便高達5500億美元。
當前,電子商務的崛起進一步加劇了對反向物流的需求。與實體店的平均退貨率約為 8% 相比,電子商務的退貨率甚至達到了 20%。這不僅影響了商家的收入,也影響了他們的庫存管理策略。
研究表明,約 84.6%的美國公司利用二級市場,而 70% 將其視為一種競爭優勢。
在台灣的一項研究顯示,推動商業反向物流需求的三大影響因素分別是經濟需求、環境需求以及社會需求。根據調查結果,經濟需求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素,這與公司的盈利期望密切相關。
在某些行業中,商品分配給供應鏈下游成員時,會明確提供若未售出可退貨的條款,這使下游成員能夠承擔更多庫存的風險。同時,可重用包裝系統引發了對封閉循環物流系統的需求,許多行業現在正在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電子商務領域,顧客經常在送貨時拒絕商品,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反向物流程序。這樣的「回到原點」流程使企業得以重新進入庫存。此舉不僅能幫助減少浪費,也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保持彈性。
總結來看,反向物流不僅是貨品的退回,而是更深層次的商業策略,以可持續的方式創造價值和效率。然而,企業究竟應如何在反向物流的競賽中找到他們的優勢和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