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迁日益严重的当下,全球145个国家的净零排放承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国家,涵盖了近90%全球排放,正朝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迈进。这一潮流不仅是对全球升温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净零排放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全球各国合作与政治意愿。」
净零的概念强调,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必须将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减至接近零后,再通过碳抵消等方式处理剩余的排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加入这一行列,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净零标准,但这些承诺的实质内容却亟待厘清。许多专家指出,这些目标的可信度并不高,因为缺乏约束性的法律规范。
「在全球碳排放中,只有7%的排放量被可信的净零目标覆盖。」
自2018年《巴黎协定》确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以来,净零排放理念的提出至关重要。该协定明言,全球必须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体排放与移除之间的平衡」。然而,具体的减排路径和技术方案,仍然是许多国家和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除CO2外,对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氮氧化物的减排工作同样不能被忽视。专家认为,虽然甲烷的减排目标可以更为集中,但为了达成全面的净零目标,所有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都必须捍卫。
「所有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都是紧迫的,尤其是一些短寿命气体,它们在短期内对升温的影响极大。」
在各个行业中,企业对净零目标的承诺也越加强烈。根据最新报导,近65%的全球最大两千家上市公司和63%的《财富》500强企业已设定净零目标。这种趋势不仅彰显了企业的环保承诺,也突显了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加强。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执法机制,这些承诺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很多公司在计算其排放时,往往忽略了范畴三(即供应链和产品使用等相关排放),这使得他们的净零宣言可能存在误导性。
「许多公司宣称其操作的净零排放并未计入客户的燃烧排放,这让排放数据变得不完整。」
在气候行动的紧迫性日益增加之际,企业和国家需要更加透明和负责任地施工其净零计画。相比之下,较为优良的标准,像是科学基准目标倡议(SBTi)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则要求企业在实现净零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更为严格的指导方针。
随着各国纷纷提升其气候目标,国际间也对如何确保这些承诺的严谨性进行了热烈讨论。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框架以支持这些高标准净零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未来气候政策的重要课题。
「显著的投资和创新将需要与信实的政策相伴随,才能够实现净零的长期承诺。」
随着未来的挑战逐步浮现,这145个国家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全球变迁与实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