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持续升高的背景下,「净零」与「碳中和」这两个名词经常被混用。然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且微妙的差异。这篇文章将针对净零和碳中和进行解析,探讨它们的定义、目标以及各自的实施挑战。
净零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因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去除这些气体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为了实现净零目标,各项减排行动必不可少,这包括从化石燃料能源转向可持续能源来源。不少组织则是藉由购买碳信用来抵消剩余的排放。
「净零」的概念已成为气候行动的主要框架,越来越多的国家与组织设立净零目标。
相对于净零来说,碳中和主要指的是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去除,而不一定涵盖所有的温室气体。这表示有时候碳中和的标准可能会允许大量的碳抵消,与更严格的净零标准相比,碳中和对于减排的要求较为宽松。
经常出现净零与碳中和的混淆,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情境下可视为相同的目标。但实际上,净零更强调去除不止二氧化碳的所有温室气体,而碳中和则专注于单一气体。为了解决气候变化,包含所有温室气体的综合净零排放目标将更加重要。
碳中和策略若只是针对二氧化碳,而净零则涵盖所有的温室气体。
截至2023年11月,全球约有145个国家已设立或考虑净零目标,这些国家的目标覆盖近90%的全球排放。包括一些曾经对气候行动持抵制态度的国家。根据报告,全球大约6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受到某种形式的净零目标约束,然而只有7%的排放量属于可信的目标。
遵循更严格标准的净零标准通常要求将自身排放降至90%以下,并依赖抵消措施来补足剩余的10%。但目前并没有任何国家层级的法律强制企业实现净零,只有少数国家正在制订相关立法。此外,许多企业的净零声明可信度不高,这反映出需要持续的创新和投资以促成去碳化的可能性。
可信的净零目标仅涵盖全球7%的排放,显示大多数承诺缺乏实质行动。
实现净零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技术不明、缺乏强制性规范等。许多行业例如钢铁、化学品等,在实现净零的技术路径上尚不明确,因此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来推动进程。根据联合国的研究,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承诺净零,但这些承诺的可信度仍然非常低,且很难达成。
立法机构和企业需要转向具体的行动,不能仅仅依赖口头承诺。未来,制订明确的净零路径和设定可量化的中期目标将变得愈加重要。净零和碳中和的概念不应仅仅存在于政策报告中,更应深入到每个企业和国家的具体行动上。
究竟在面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下,您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切实可行的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