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曾经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出现:一个人会感到某个非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竟然是自己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身体转移幻觉」。它不仅挑战了我们对自我的定义,还引发了对人类感知和身体拥有权的深入思考。
身体转移幻觉是拥有非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或整个身体的错觉,通常在实验室中透过操控视觉角度来产生。
这个有趣的概念首次由Botvinick和Cohen于1998年进行了实验,当时题目主要集中在橡胶手幻觉上。在实验中,研究者将志愿者的左手隐藏,并在其面前放置一只几乎与其左手一模一样的橡胶手。随后,研究者使用画笔分别同时刺激志愿者的真实手和橡胶手,结果发现,当刺激同步且方向一致时,志愿者开始感知橡胶手为自己的手。许多人在回答自己左手所在位置时,竟然指向了橡胶手。
本实验显示了左手的触觉刺激与橡胶手视觉信息的一致性如何改变个体对拥有感的理解。
另一种强调身体转移幻觉的研究方法是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在该实验中,男性参与者被放置在一个模拟的虚拟人体内,透过模拟的整体影像,受试者开始感知该虚拟身体为自我身体。研究结果显示,对虚拟身体的威胁能引起心率的减少,进一步支持了视觉和触觉信号整合的观念。
身体转移幻觉还被用于治疗幻肢痛症,此时以镜子盒等方式提供失去肢体的视觉反馈,允许人们「看见」并「操控」缺失的肢体,从而减轻痛苦。虚拟现实法同样为患者提供了此类交互性体验,使他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下重建与该肢体的连接感。
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身体转移幻觉的产生需要触觉刺激和视觉信息之间的完美整合。不同感官的输入必须协同进行,这使得个体在经历运动时能更流畅地感知身体的位置。不过,这一幻觉的确立至今尚无法排除视觉主导的可能性。
脑中出现的多感官融合活动,特别是在腹外侧运动皮层与后顶叶区域的相互作用,为身体转移幻觉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显示,使用氯胺酮等药物的过程中,参与者对幻肢拥有感的敏感度会显著提高。这一效果表明,该药物似乎减弱了对视觉与触觉信息不协调的敏感度,使得即便存在感官不同步的情况下,幻觉体验仍然持续存在。
人类的身体经验是由对自身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连续认知构成,而这种自我属性的感知在哲学和神经科学理论中均有探讨。虽然我们都能感受到自我定位,但该经验是否先天存在,或仅仅是后天透过感官体验建构起来的,至今仍无法下定论。
近年来对身体转移幻觉的研究持续进行,2022年的研究指出,先前的实验可能未充分控制参与者的期待性因素。这引发了对身体转移幻觉是否仅是由于想像引发的效应的质疑。
这些惊人的发现不仅令人惊叹于人类感知的复杂性,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在这个以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身体的本质及其与心智的关联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