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虚拟现实(VR)技术的迅速发展,让科学家及心理学家开始深入探讨「身体拥有感」的现象。身体拥有感是一种认知错觉,让个体感受到自己拥有一个非自己之身体,这类现象在 VR 环境中尤为明显。随着这一领域的持续探索,科学家们发现,数位世界中的沉浸感能够有效地转移或改变个体对于自身身体的知觉。
体验上身体拥有感的现象,表明我们的脑部在整合视觉、触觉讯号的过程中,如何面对虚拟与现实的交错。
最早有关「身体拥有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的「橡胶手错觉」(rubber hand illusion)实验让人们首度体验到这一现象。参与者的真实手被藏在桌子下,却看到一只逼真的橡胶手。随着对两只手的同时刷动,参与者开始感受到橡胶手是他们自己的一部分。当他们被要求指出左手时,多数人却指向橡胶手。这项实验揭示了触觉和视觉信息的深度交互,并强调了大脑对「拥有感」的建构过程。
这项研究强调了颈后叶与前运动皮层的共同作用,前者负责视觉和触觉的处理,后者则关与动作规划。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当参与者面对橡胶手受到威胁的情境,例如用针刺向它时,他们的身体也会自然而然地避开,尽管这只橡胶手实际上并不在危险中。这明确显示该现象与大脑的痛感预期有关,特定区域在感知威胁时会出现较高的活跃度,这使得参与者感受到强烈的拥有感。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身体拥有感被进一步扩展至数位环境中。科学家们发现,当使用者置身于一个逼真的虚拟人类形象时,他们的身体感知可暂时被替代。通过速率变化和主观问卷的调查,参与者在面对虚拟人类体的威胁时出现了心跳减缓的现象,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拥有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被显著激活。
藉由这种模式,身体拥有感的虚拟实现为疗法提供了新的方向,尤其是在治疗幻肢痛方面。
身体拥有感的应用实际上不仅局限于实验室研究,对于临床也有着重要意义。虚拟现实被用于幻肢痛的治疗上,通过提供视觉回馈,帮助患者视觉化缺失的肢体,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疼痛或不适感。此外,涉及肢体部分的触觉刺激与视觉输入的综合不仅有助于建立身体拥有感,还可能对神经的再生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对于身体拥有感的神经机制仍有不少未解之谜。科学研究指出,当触觉和视觉回馈不匹配时,大脑依然在不断尝试整合这些信息。换句话说,虽然视觉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身体的移动、感知也同样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一感知。例如,使用氯胺酮可能会提升参与者的虚拟身体拥有感,甚至在平常会使错觉减弱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身体感知。这意味着,药物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均可能对身体拥有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身体拥有感的来源究竟是源于先天,还是透过我们的感官经验所建构的呢?
此外,有研究提出了关于人类能否单纯地受暗示影响产生这些错觉的疑问。认为参与者的期待和暗示可能会主导他们的经验,从而使得身体拥有感的来源变得模糊。尽管如此,还有大量实证研究支持了多感官综合的主导地位,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于身体拥有感的理解仍需进一步深化呢?
总的来看,虚拟现实所展现的身体拥有感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自我认知的理解,也为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如何创造一个互动性强的虚拟环境,以促进身体拥有感的产生,将在未来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这趋势下,读者不禁要思考:在数位世界中,我们的身体拥有感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