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一段复杂的历史。而在这段历史中,犹太人Trypho与基督教神学家尤斯丁的对话更是值得关注的经典模型。 《与Trypho的对话》是第二世纪基督教辩护的文本,被认为写于公元155至160年之间。在这部作品中,尤斯丁试图证明基督教是所有人的新法律,并以圣经为依据,论证耶稣就是弥赛亚。整部对话书通过一场智识性交谈的形式展开,并以此探索了基督教的真谛。
关于Trypho的身分,有学者提出他即是拉比Tarfon,但许多犹太学者并不接受这一观点,而是认为Trypho是尤斯丁为了文学目的所创造的虚构角色。
这段对话的背景设定在尤斯丁与Trypho在以弗所的偶然相遇。当尤斯丁刚刚从哲学背景转向基督教时,Trypho则因为逃避犹太地的动乱而千里而来。当尤斯丁建议Trypho皈依基督教,双方的对话随即变得热烈。 Trypho从多个方面批评基督徒,而尤斯丁则对每一项批评进行解答。
「我选择追随的不是人或人的教义,而是神和由祂传达的教义。」
在《对话书》的开头,尤斯丁谈到了他在斯多卡派、亚里士多德派和毕达哥拉斯的思想之中,寻找满足的过程。他找到普拉多的思想作为灵魂的翅膀,期望通过其达到对神性的沉思。尤斯丁还提到在海岸遇见一位年长者,他告诉他,只有通过神的启示而非人的努力,才能获得这种祝福,先知已将这启示传达给人类,他们的话也已实现。
尤斯丁在对话中还指责犹太人是盲目而肉欲的存在,无法看透宗教法的文字。他引用圣经的经文:「你们的耳朵被封闭,眼睛被瞎了,心灵刚硬。」他强调,即使在神的话语面前,许多犹太人依然无法理解。他表示,基督徒所传递的信息能使盲人看见,却是犹太人所无法理解的。
「你们现在需要第二次的割礼,尽管你们在肉身上骄傲不已。」
这种论调在新约圣经中已有所提出,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提到,当摩西被诵读时,他们的心灵会蒙蔽,但若转向主,这种遮盖便会离去。尤斯丁的意见表明,他之所以选择基督教的真理,是基于对上帝的追求,而非盲目跟随他人的教导。
尤斯丁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他对基督教的深入理解及其背景,这反映了基督教成立初期争取认同的艰辛过程。他的努力不仅针对犹太教的传统信仰,更在于展现基督教在理念与实践上的优越性。他并不像许多宗教领袖一样,选择关闭耳朵,而是鼓励公开对话,以寻求理解与和解。
对于这部对话书,学者普遍认可其正宗性,并视其为尤斯丁的真实作品。尽管目前仅存在于《Sacra parallela》中,但可追溯至塔提扬、欧西比乌等早期教父的影响。经过多年研究,学者们也逐渐确立了其写作的年代,除了在公元150年至155年之间,他的其他著作也显示出这部作品的背景。
这段对话不仅是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的辩论,更是关于信仰、理念与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尤斯丁与Trypho之间的交流让人看到了当时人们对于真理的不同理解与追求,而这也引导我们思考,今天的信仰对话应该如何进行,以促进不同信仰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