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世纪的基督教辩护文学中,《对话》中与Trypho的对话成为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这部文本不仅展示了基督教的教义,还描绘了基督徒如何与他们的犹太背景进行对话。该文献通常认为是在公元155年至160年间撰写的,主要由神学家尤士丁·马特所创作,旨在证明基督教乃是所有人类的新法律,并从圣经出发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
《对话》的结尾部分主张基督徒是上帝的「真实」子民。
Trypho的身份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们。虽然有提议认为Trypho可能是拉比塔尔丰(Rabbi Tarfon),但许多犹太学者并不认同此观点。他们认为Trypho是尤士丁为了文学目的而虚构的人物。究竟Trypho是历史人物还是虚构角色?这一争议至今仍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
《对话》的背景设置于尤士丁与Trypho在以弗所偶然相遇的场景。当时,尤士丁刚从哲学背景转向基督教,而Trypho则刚刚逃离犹太地区的动乱。随着尤士丁提议Trypho皈依基督教,对话变得愈加热烈。
Trypho对基督徒提出了多方面的批评,尤士丁则对每一项批评进行了回答。
在对话的开头,尤士丁描述了他在斯多卡哲学、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哲学中寻求对上帝满意的认识的无果之旅。他提到,他在海边遇到一位老者,告诉他只有透过神的启示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这位老者的话深深影响了尤士丁,他因此相信先知所传达的启示是真实的,并且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和殉道者的勇气让他认识到对他们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
尤士丁在对话中对犹太人提出了严厉的指责,认为他们是盲目、肉体化的存在,无法超越宗教法律的文本。他引用了耶利米的话:“你们的耳朵封闭,你们的眼睛盲目,心灵刚硬。”他认为,犹太人没有看见律法的给予者,即使福音已经向贫穷者传播,盲人也可以看见,但他们却依然不明白。
「你们如今需要第二次的割礼,虽然你们在肉身上十分自豪。」
这一观念源于新约圣经,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提到当摩西的经文被阅读时,犹太人心中仍存在着「面纱」。这种强烈的言辞反映了尤士丁的信念,即基督信仰是一种超越旧约的生命。
《对话》因提及尤士丁的《第一辩护》而可确定其撰写于公元150年至155年之后。学者们普遍认为其创作时间在155年至167年间,许多学者则更倾向于155年至160年,甚至更具体的时间为公元160年。
至于其真实性,学者们普遍认同《对话》及两篇辩护文是尤士丁的真实作品,尽管这些文本仅在《圣书平行》中得以保存,但它们的早期影响可追溯到塔提安、奥林匹亚的美多修斯及尤西比乌等人。尤西比乌提到的两篇辩护文实际上在本质上可以视为同一篇作品,这也反映了作者身份的统一性。
对话在结构上最初被划分为两卷,而其中一部分可能基于尤士丁与拉比塔尔丰的真实历史事件。
学术界对于《对话》的研究持续进行。各种版本的出版从1885年的英语翻译到法语批评版的发表。这些不同版本为Understanding Trypho的身份提供了更多的视角,而这也促使学者们重新思考这段历史的实质。
那么,Trypho的身份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于基督教与犹太教早期关系的理解?